原计划在今天分享这本书,奈何昨天晚上分享稿写到近10点,框架却始终不能令自己满意。遂在三人小群里申请把分享的时间延至周三,也就是明天。
读后感或书评一类的东西,虽然始终不擅长,但在此之前,写得也不至于纠结。大抵是把自己获得的一些启发、帮助;亦或是书的框架、脉络悉数整理,形成文字。更多时候,会把写读后感或书评当作对自己的一种交代:这书我读过,也至少在读完后记录了点什么。至于看到的人,会否因此而产生读那本书的冲动,没想过,多数时候希望的仅是对方能从我的只言片语里获得丁点帮助(因为读的多是工具类书)。
但这一次很不一样,甚至在动笔之前就开始就开始担忧。如若因为我枯燥无聊、不得章法的表述,让仅有的读者会错意,甚至产生曲解,进而错过这么一本书,那我就不该写。
这本书,真的是太好了。那我该怎么把我体会到的好表达出去?昨天拟好的框架显然自己都不满意,生搬硬套下去,绝对打不了交代。我跟Z姐和L说,这本书里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值得分享。但不可能每一个点都分享。思前想后,就用一种最简单朴素的方式写读后感:写对自己触动最深的三个片段。
《逆风飞飏》,作者吴士宏女士,1963年生,北京人,有满蒙汉族血统。初中毕业,因父母的“政治”问题,未能被高中录取,机缘巧合在医院做了护士,后大病四年,初愈后想要重新过自己的生活,遂自学考取大专学历,1985年,凭借写在处方纸上的简历,甚至要求人家拒绝她后退还贴在上面的照片(因为当时实在是穷),获得面试外企服务公司的机会。在极短时间内自学英语口语和打字,顺利通过面试,踏入外企门槛。因表现优秀,被外企服务公司推荐给IBM,成功通过IBM面试后,从最底层的办事员(勤杂工)做起,忍受各种鄙夷轻视,甚至连保安都要故意刁难,发奋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拼命工作,缺什么学什么,终于凭借一腔热血和十二分努力,花12年时间做到IBM中国区总经理,后又担任微软中国区总经理(1998年)。这本书写于她刚从微软辞职之际,用倒叙的手法讲了自己在微软的经历、在IBM的经历以及小时候的故事。文笔行云流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读完让人颇受震撼。
有三个片段是我合上书后还印象最深的。
1.迎难而上,承担责任不推诿
微软一年两度的业务汇报极其严厉,由总裁听取各分公司领导汇报。汇报不过关,经理直接走人。当时是1998年12月初,吴士宏刚刚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12月底即将做财年年中汇报。当时的状况是,班子里无一人曾参加过汇报,完全不了解汇报为何物。
做年中汇报需要以之前的年度预算为基础,因此需要掌握年度预算里的数据是怎么来的,以及数据与数据之间的逻辑。因为亦无人参与之前的年度预算,所以,首先,之前的预算数据和后面的逻辑他们都不知道。其次,在看懂现有数据的基础上,还需要填很多数据,这些数据都需要现找。再次,填好数据后还需要反复检查验证数据间的逻辑关系,逻辑不通之处还需要搞明白问题的原因。而汇报的精髓之处正是在于,挑出所有业务运作中的毛病,看清根本问题,去纠正问题。
这支新组建的团队,迎难而上,即刻投入战斗,在24天的时间里,不分白天黑夜,最终搞定了所有问题。在汇报里,丝毫不提及历史遗留问题,以给自己后路。相反,敢于讲出错误,并且讲清楚错在哪里,更进一步讲明已经采取和即将采取的措施,而且清楚地讲出接下来要做的目标、策略和计划。
这场汇报,吴士宏是主讲,问到具体问题时,由团队队员用具体图表数字支持。因为经过反复演练,所以配合高度默契。这场汇报与其他汇报(也是历来汇报)形成鲜明对比。历来的汇报,都是总经理开个场,各部门总监分头讲各自的部分,经常出现逻辑不通、各部分相互矛盾衔接不上的状况。
他们的汇报打破了传统,让最高领导人侧目:“我一直希望微软中国公司能够成功,能够长期地成功,......今天我终于看到了一个团队,一个有可能带领微软中国长期成功的团队,你们只需要高度的集中,把几件最重要的事做好,兑现你们的承诺,我会再回来检查的!”
2.极致的积极主动,为自己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
1985年3月,彼时还在医院当护士,她看到报纸上北京外企服务公司的招聘广告,学历要求大专以上。在尚未完全通过大专考试(还差最后一门)的情况下,她写了求职信,讲明自己的状况,希望公司能予以破格考虑。于是竟然就得到了面试通知,最后通过笔试面试,踏入外企的门槛,后因表现优秀被公司推荐给IBM。
1986年,在IBM刚工作了几个月的她看到公司招收了第一批本地工程师,第一次见到同样的面孔,见到居然有同样的面孔可以从事那样的岗位(在此之前,公司里只有两个本地面孔,一个是她,做的是勤杂工作;另一个是司机),动心起念“我能不能加入他们”,于是主动找到培训部经理,请求占用对方十分钟的时间。她讲了自己一路自学、面试以及后面的工作经历,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她表达想要在IBM做更多事的愿望,申明自己虽然没有专业基础,但会使用计算机(其实只是一点点),并且特别努力能学会,请求对方能不能破例给到参加IBM专业人员招聘考试的机会。在极力恳切的争取下,她获得了参加考试的机会。由此从办事员转为助理工程师,后又成为助理市场代表、正式销售代表、经理......
3.死磕自己,需要啥就学会啥
在医院当护士期间,决定自考大专,时间短任务重,为了挤出更多时间,主动申请上尽可能多的夜班,因为夜班没有重病人,后半夜病人都睡得安稳,于是从凌晨1点左右到5点“偷出”4个小时来学习,下了夜班后的白天,用名正言顺属于自己的时间再接着学10个小时。用最快的速度通过了大专考试。
当初通过外企服务公司的笔试后,又接到了口试通知,于是立即找了个口语班,报名参加国际的业余导游英语短训班,先考笔试再考口试,考完口试直接被告知“可以直接上团了”。然后在面试外企服务公司过程中,考官问了句“会不会打字”,在确认了当天不考的情况下,说“会”。回去后借钱买了台打字机,两个星期练到手拿不了筷子终于练成准专业打字技术。
在向IBM的培训经理提出破例参加专业人员招聘考试的请求被准许后,通过了考试。然后被培训经理问到“是否介意加考一门计算机语言的考试(RPG)”,毫不犹豫地答应。被给了两个星期的准备时间,于是,在完全不懂RPG的情况下,把书抱回家熬夜,结果100分的考题考到了89分。
最后,
在我们惊异于这样一段“普通人的蜕变史”,并因此产生“只要足够努力,一切皆有可能”的幻想时,其实也需要保留一点理性。因为书里也留下了一点其他的线索:作者的祖父母都家世显赫,出身官宦,到了父辈家道中落。但父母依旧是那个年代的高级知识分子,尤其母亲,也有过“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自学经历,毫无疑问这些都会对子女产生正面影响。同时,作者从小就爱看书,打小就读了大量名著典籍,读书的习惯根深蒂固,读书的量应该不是我们能想象到的,相信这些都对她后面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助益。我曾在开始惊异于作者的文笔之好,后来意识到,不过是从小积累的必然结果。如果没有读那么多书,怎能轻易拥有如此这般的文字运用能力?
(写完发现,三个片段远不足以表达这个人的传奇。再想往下写,但有心无力。希望你有机会亲自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