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社会题材的电影。如果单纯从影片拍摄角度来评论这部电影。这可能并不是一部能打高分的电影。
影片整体给人感觉是割裂的。前半部分黄渤是绝对主角,讲述他寻子的艰苦经历;到了后半部分,赵薇的出现又将整个电影的重心放到了她争取女弃婴收养权上。
影片的结尾也称不上是一个好的结束。可以感受得出导演是想给出一个开放性的结局,但是从结尾处剧情来看:在争夺收养权时鲁晓娟被曝出正在离婚,不能收养杨吉芳;李红琴体检的时候查出怀孕了;主要矛盾全部激化以后,影片戛然而止,给人感觉事件都没有交代清楚就草草结尾。
当然导演的精明之处也有很多。比如选角,他选的是演技好,又不过气的“老”演员。这样影片还没拍出来,关注度就不会低。再比如纯白背景的海报不会过于沉重,又非常抓人眼球。
但是如果单从技术角度评价一个社会题材的电影就显得过于冷冰冰了。从情感角度看这部电影确实是一个值得给高分的电影。
国内目前社会题材类的电影少之又少,大多都是各种题材的商业片。所以有导演拍出这样的片子我们首先就应该给予鼓励、支持。况且这种片子涉及方面太多,有人性与人性的碰撞、人情与法理之间的碰撞。在拍摄的时候就要小心掌握尺度,不然后期可能很难播出来。
影片处有一句台词反复出现:“他大舅他二舅 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 都是木头。”这里面其实也蕴含着导演的潜台词。无论田文君、鲁晓娟还是李红琴对孩子的爱都是真感情。
影片有三幕可以放在一起对比:
影片开头田文军抱着鹏鹏玩,鹏鹏脸上的笑容非常的純真。
影片中间田文军来到农村将鹏鹏抱走时,鹏鹏打田文军、哭着挣扎、嘶吼着叫妈。
影片后面田鹏上学时做自我介绍说到:“我叫田鹏,我的爸爸叫田文军,我的妈妈叫鲁晓娟,我还有一个妹妹叫杨吉芳。”
这三次转变让我们看到在整个事件中,所有人都是受害者,他们都深受失去孩子的痛苦。而孩子更是承受两次失去父母的痛苦。在这件事上,我们无法判断谁是对的,谁是错的。田文军对田鹏的爱和李红琴对杨吉冈的爱都是一样的真挚,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很感动人,当田文军和李红琴失去田鹏后,都提到过不要给孩子吃桃。
同样的父母心,把孩子从他们谁手中夺走都于心不忍。然而情理虽是软的,法律却是硬的。温热的人情撞上冰冷的法律,这是人们永恒的话题。
影片除了主要矛盾,还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上人们冷冰冰的一面。比如田文军质问报社为什么他们连一条狗走丢了都报却不报自己孩子走失了。报社回答他:“你儿子走丢这么久,已经没有新闻性了”。再比如田文军接到过的那么多诈骗电话。
同时也展示了很多温暖面,比如当李红琴孩子被抱走,全村的人都追来帮忙。再比如韩总自己完全为了公益创办的万里寻子会,大家在这里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说了这么多,最后,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