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简书上,读到一篇关于努力与圈子的热门文章,看完后,引人深思。
01
故事中的A和B是一对出生相似、年龄相仿的好朋友。
毕业后,A进入一家大型企业工作,积极努力,认真负责,升职加薪。
B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小公司,平时经常参加各种创业交流会,想尽一切办法,邀约各大企业的老板打高尔夫。
A工作稳定,生活无忧无虑。B在朋友圈里活得像老板一样的光鲜,实质上因为拼命地往精英行业里挤,经常入不敷出、资金短缺,甚至问A借过好几次钱。
毕业三年后,A不幸面临企业裁员,即将失业。此时,B的公司接到了一笔500万的投资,这笔投资刚好来自一位经常和B打高尔夫的某集团老总。此外,这位老总还给B介绍了一大批客户。
B一听到A失业了,立马发动自己的人脉圈,不到一天的时间,帮A找到了一家大型企业的总监工作。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但是,作者却以此得出了一个结论:圈子比努力更重要,要想摆脱现状,要想成功,就得从狭小的圈子跳到其他圈子里和成功人士在一起。
文章下面的评论里,反对声和支持声,声声入耳、此起彼伏。
圈子和努力,孰轻孰重?
不管是正在努力奋斗的人,还是身在圈子里人,都曾为此而疑惑和迷茫。
02
曾经读过一段话,对时下年轻人进入一个圈子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大意是:当下有一些年轻人,喜欢把金钱和精力投资在社会关系上,在很年轻的时候,为了连接更多的人脉资源,他们去商学院读MBA。
但是,当他们去了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融不进精英的圈子。
曾经,认识几位读过MBA的同事。问他们感觉如何,有的摇摇头,有的说,大开眼界。
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主管,是一位非常年轻的职场精英,他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做到MDRT会员。
当时的我,很幸运,有机会经常跟着他,出入各种精英交流会。
然而,当我站在那些圈子里,看着他在台上侃侃而谈时,心中很少有激动和兴奋,更多却是紧张和不知所措。
于是,我明白了一个事实:当自己的能力与圈子里面的人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时,圈子里面的人做的事情、谈论的行业术语,时刻提醒着一个事实:我们不属于同一个世界。
03
莫泊桑的经典短篇小说《项链》,短短五千多字述说了一位小资产阶级的姑娘,想摆脱现实处境,跻身于上流社会,最后不得不为了一串假项链,耗尽十年青春的故事。
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了参加一次的晚会,用丈夫积攒下的钱做了一件精致的礼服,甚至还问一位有钱的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
非常不幸的是,借来的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
为了偿还丢失的项链,整整十年,她节衣缩食,手指变得粗糙,容颜变得衰老。
然而,到最后,她偶然得知,那串丢失的项链,不过只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现实:有些圈子,你越是费尽心机想融进去,你越是融不进去。
《绯闻女孩》中Jenny,是一位金发灿灿、出生在布鲁克林的18岁小女孩,她像那个年龄段的其他女孩子一样,受虚荣心的诱惑,渴望成为上流社会中的焦点女王。
为了跻进曼哈顿上东区的名流社会,她利用各种机会,甚至耍些小手段。然而,每次的她,最后总是一位受尽嘲笑和凌辱的丑小鸭。
后来,Jenny在服装设计方面大展才华,获得Waldorf的工作机会,终于得到了上东区社交名流的赏识。
她开始一发不可收,机智地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发布了自己的个人服装品牌。
此时,名流社会的大门,渐渐地向她敞开。
真正能融入那些发光圈子的人,从来都不是靠几次高尔夫或是一次晚会,而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相应的能力,从而得到了圈中人的赏识。
04
因为写作的关系,经常看很多牛人的文章。
最近,在追一位青年作家的长篇连载,留意了他的成长经历。
他在辞职写作前,是一名月薪过万的程序员。辞职后,他孤军奋斗,默默努力,出了三本书,成为豆瓣红人、知乎大V。
写作的第三年,刚好遇到写作的蓬勃发展、知识付费的好时代。他以自带的光环成为了这个圈子里的一位牛人。
先努力到圈子的高度,才是融进一个圈子的捷径。
聪明的年轻人会把钱和时间投资在自己身上,在某个领域里,当自己的势能足够强的时候,所有的圈子资源都会主动想你靠拢。
就像这位青年作家在文章里说,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像不断下蛋的母鸡一样努力,像母猪一样的低调多产。
在他们的圈子里,从来没有单向关系,只有一起努力,一起牛逼。
再看看身边那些写作的朋友们,哪一个不是在努力地读书、见人、见事和写文。
不进则退,当进入了一个圈子后,只有更加的努力,才能维持在一个圈子的身份角色。
05
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想进什么样的进圈子。
圈子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圈子本身,而是因为圈子里有成功的人士。
若要想进入一个成功的圈子,就得先让自己努力成牛逼的人。若想维持在一个成功的圈子,就得一直不断的努力。
文/徐心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