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红楼第九十六回,读到林黛玉知道贾宝玉要和薛宝钗结婚而不是自己,顿时心灰意冷,神志迷失。回到潇湘馆,黛玉吐血,焚诗,也是只等一死。
女人的情感特别容易引起共鸣,当我读到这一段时眼泪直接就留下来了,边吃午饭边流泪边看书那种悲痛的感觉一中午都不能消除。因为只是午休的时候才能看会书,所以读了一段时间的红楼,那种书中的氛围和对各个人感情的不同,使我融入书中情节,也被它的节奏所带动。所以,到了那个情节,那种压抑感情的迸发是自然而然。那种悲伤不能自已,眼泪迷住眼睛。
这本书有一种浓重的迷信色彩,凡事都和相应的事件对照,无论是芙蓉花开还是宝玉的玉丢失,都让故事中的人认为是不详之兆。那种冲突不出命运安排的感觉始终存在,让我在读的时候,有时入戏有时出戏。
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本来开始读的时候就知道是悲剧,但是一直都很好,虽然感觉可能要到了那个悲伤的时刻,但真到读到这段,眼泪是止不住的往下流,心里悲痛万分,真是生生把两人拆开。
林黛玉的寄人篱下,薛宝钗的身不由己,贾宝玉被瞒天过海,最后弄得个生死两茫茫。在这个封建家庭里,对于疼爱这种,只是在不与利益冲突时的存在。在明知黛玉肯定会死,还在宝玉结婚当晚要黛玉身边的人过去,说明贾母等人之心之狠毒。能在这样一个大的封建家庭里活到八十多岁,实属也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对于亲人的生死,绝没有所谓迷信来的重要。
什么叫自作孽不可活,薛宝钗明知宝玉心里想的是黛玉,还答应要嫁于宝玉。相信看重的并不只是宝玉这个人,还有荣家的地位。薛宝钗的机灵和情商比凤姐有过之,她自然能从中明白厉害关系,相信她也能预知自己的未来生活并不如意,只是也一门想攀这门亲罢了。
黛玉在最需要父母疼的年纪,没了父母,又寄人篱下,自然多疑且敏感。唯一寄托自己所有情感的人是宝玉,当他也离她而去后,自然是万念俱灰,犹如釜底抽薪,最后的一丝精气神也就没了。在身不由己,如果被嫁于别人,死不还不如死了。无依无靠,求死之心就很盛。
宝玉的不知世事,黛玉的太过敏感,总不能很好的沟通。黛玉给我的启示就是有什么话一定要说出来,说出来才能解决问题,如果一直不讲,只有自己悲伤流泪,别人不但不知道,自己还得以一身病。即使到该反抗的时候,也因这一身的病而耽误了该干的事。
不管是夫妻之间还是父母之间,在最亲的人面前一定要开诚布公的说话,不要让猜疑成为亲人之间最大的敌人。只有把话说开了,事情才能解决,才不会各自悲伤和生气。
让不能自已的悲伤随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