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是传说中的三位古代部落首领,他们因品德高尚,不把公权据为己有,采取禅让制而被后世称赞。禹之后,进入公权私有、家国天下的封建社会,禅让制遭到破坏,愿意如尧舜那样采取禅让制的帝王几乎绝迹,就是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古诗来形容也不为过。
不过,历史的好玩之处就在于:千山尽头竟然还有一两只傻鸟在扑腾,万径之外也还有一两行稀稀疏疏的人迹。战国时期,燕王姬哙将王位禅让给臣下子之,就属此种情况。很好玩,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思考和启迪。
公元前316年,燕王姬哙下令收缴所有官印,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官职都交由子之任命。从此,子之面南称王,姬哙不再理政,反而成了子之的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来决断。
人家是削尖了脑袋想当王,想当老板,燕王姬哙却宁愿去当臣子,当员工,把王位彻彻底底地禅让给臣子子之。那么,燕王姬哙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根源在燕王姬哙本身。燕王姬哙是个沽名钓誉的人,崇拜上古尧舜的品德,希望通过模仿尧舜的禅让,让自己也能像尧舜那样名垂千古。(他达到目的了,不过不是流芳百世,而是遗臭万年)
主要原因在子之。子之是个野心家,他看准了姬哙沽名钓誉的弱点,准备把姬哙的王位夺过来,于是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给姬哙做思想工作,不断忽悠姬哙,直至把姬哙忽悠瘸了。
首先出场帮助子之忽悠姬哙的是苏代。苏代是苏秦的弟弟,苏秦死后,苏代、苏厉也以游说著称于各国。子之为了实现自己谋取燕国王位的野心,便与苏代结为通姻亲家。苏代出使齐国归来,燕王姬哙问他:“齐王能够称霸吗?”苏代回答:“不能。”燕王又问:“为什么?”苏代说:“因为他不信任臣僚。”
苏代这话看似是在说齐王,实际上是在暗示姬哙应该把大权交给臣子。燕王姬哙听信了苏代的鬼话,果然把燕国大权交给子之。
接着出场帮助子之忽悠姬哙的是鹿毛寿。鹿毛寿对燕王说:“人们称道尧是贤明君主,就是因为他能让出天下。现在燕王您要是把国家让给子之,就能与尧有同样的名声。”
鹿毛寿抓住了姬哙沽名钓誉的心理,拿姬哙与尧进行对照。此时的姬哙不仅沽名钓誉,而且年老昏聩,再次上当受骗,于是把国家嘱托给了子之。从此,子之集大权于一身,距离燕国王位仅有一步之遥。
不过,子之想要完全掌控燕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燕王,还必须掌控燕国的人事任免权。这一步很关键,所谓“王权不可假手与人”,说得就是当王者应该掌控赏罚权和人事任免权。
因此,子之又让人去忽悠姬哙说:“上古时,禹推荐益为接班人,又任命儿子启的属下作益的官吏。到老时,禹认为启无法胜任治理天下的重责,准备把君位传给益。然而,启勾结自己的党羽,攻击益,很快夺取了君位。因此,天下人都说,禹明着是传天下给益,而实际上是安排儿子启去自己夺位。现在燕王您虽然说了要把国家交给子之,但官员都是太子的人,这同样是名义传位给子之而实权在太子手里啊!”
姬哙一想,对啊,学尧舜就要学得彻底!于是下令收缴燕国所有官员的印信,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官职全都交给子之去任命。
至此,姬哙彻彻底底地把燕国王位禅让给子之,做着自己即将像尧舜那样被后人称赞的千秋大梦。但问题是,姬哙愿意学尧舜,玩禅让,他的儿子姬平却不同意,因为他是燕国的太子,燕国的王位本来应该是由他来继承的。
一方面,子之有野心,但治理国家的能力却很差。他在燕国当了三年国王,结果却把燕国搞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另一方面,齐王暗中派人鼓动姬平说:“我听说您将要整饬君臣大义,申明父子名位,我的国家愿意支持您的号召,做坚强后盾。”
在得到齐王的暗中承诺之后,太子姬平认为,从子之手里夺回燕王之位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于公元前314年派将军市被攻打子之。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姬平与他老爹一样,看人选人的本事差得一塌糊涂。市被此人不仅是个空心大萝卜,而且还是一个反覆无常的小人,他在攻打子之没有得手后,竟然立刻倒戈,率部来攻打姬平。
燕国从此陷入长达数月的纷乱,上下人心惶惶,彼此攻伐,死亡达数万人。
齐王瞧准了时机,以帮助燕国平乱为借口,命章子为大将,率军队进入燕国。燕国士兵毫无战意,连城门都开着不守。
因此,齐国军队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捕获了子之,并把他剁成肉酱。原来的燕王姬哙,也同时被杀。
姬哙想学尧舜,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结果却是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祸及燕国民众,自己也不得好死,可谓千秋大梦碎了一地,沦为历史笑柄,实在是既可怜又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