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因为导演而重新翻看一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片子,这部剧的导演是小津安二郎,我作为一个门外汉对这样的电影大师并不熟悉,所以也并没有带着极大的憧憬或者高度专业性去看这部电影。我是以普通人的视角,看的电影本身。
《东京物语》这部电影故事情节极其简单,一对老年夫妇带着期待去大城市里看子女。生活总是事与愿违的,久违的期待永远伴随的是失望,子女们有自己的生活,大儿子工作忙无暇陪伴,女儿按照自己生活方式给予老夫妇照顾,并不顾虑年纪大的父母,能否适应,是否喜欢。老父母结束了东京的旅行,母亲刚回到家就开始生病,子女们拖拖拉拉赶了回来,母亲的生命已经结束。呆了一两天,子女就要赶回去,只有最孝顺的儿媳妇 要留下来和父亲和他最小的女儿多陪几天。离开的时候,小女儿跟 儿媳妇说,他们真自私。儿媳妇说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儿女永远是离父母越来越远。
该片节奏不紧不慢,缓缓道来的。无夸张的情节,也无强烈的冲突,更无激昂的台词,只是对生活进行着忠实的倒映。看完这部电影我其实在想,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日本面对的问题,应该是我们中国这些年一直面临的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家乡来到大城市,大多数人都抱着留在大城市决心,然后努力的生活着,他们在大城市里安家置业,落地生根。他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需要让领导满意,和同事打好关系,工作也要努力做出业绩,需要维护朋友的友情,爱人的爱情,努力对孩子进行教育陪伴他成长,也许还要接受孩子同学家长的不满和老师的抱怨, 当然也许最重要的还有来自生活的经济压力。 这些大概是每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外地人的日常吧。
当然我并不鼓吹说因为这些有重大生活压力的年轻人,就应该忽视自己的父母,整个亚洲传承的是儒家文化,最早的《尔雅》就提出了善事父母为孝。对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百善孝为先,但是古代社会的价值观真的可以完好的适用于今天的生活吗?
其实并不然吧,今天的社会子女长大后会脱离父母自己生活,而不是像以前的大家族,几代同堂,住在一个屋檐下,今天的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已经不知道是以前的多少倍,接受信息的包容度和频率,完全控制着这个人的生活方式,在远方地区接受信息频率没有你高的父母,也许根本就不能跟你,像小时那样相处。而身处大城市的你,离家很久,也并不懂家乡的父母需要也许仅仅只是陪伴。
当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从骨肉至亲变为关系很近很近的亲戚,尤其是当你有了血脉的延续之后,父母在你生命的重量一下子就减少了,亲戚是什么?亲戚是要互相来往的,怎么来往?礼物和招待。这就是为什么剧中的老人是始终会觉得是在做客,而不是回家。
对于这种由于社会发展,而使亲情变得冷漠,并造强烈的情感冲突,我们只能尽量的在生活中找平衡,即使我们始终身心疲惫,也不要让以后的你回忆现在时带着惋惜和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