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3 周五
*一大早,睡得迷迷糊糊,还不想醒,想在眯会儿时,老公以为我醒了,喊我起来锻炼。
我瞬间有点恼怒,心想,“我昨天都给你说了,我早上起不来,晚上再说。你怎么不尊重我的意见呢?你干嘛非要我听你的,按你的意思来呢?”
于是,我很抗拒,一副臭脸。
老公见我已经醒了,他想说服我,不停的说着,“新年开始,……”吧啦吧啦的,给这件事赋予了意义。
我纠结了,一方面自己在自己的感受里,觉得没有被尊重(却没有意识到老公对我的好意和他的感受)不想配合,不想听话;一方面我又在意“这件事被赋予的意义”,怕没做好,意义不好。
我在情绪里,耽误着时间,内耗着双方,结果,不了了之。
我睡也睡不着了,一阵懊恼。唉,明明老公是好意,做的也是好事(类似的事情有很多),可我一旦被情绪所牵制,就看不到好意也忘了做事的初衷了,光顾执拗在自己的情绪感受里了,往往把好事办砸或是闹得两人不愉快。
*想一想,我觉得早上的事给了我两个启发:
一是,一件事就是一件事,不要去给这件事赋予太多的意义。否则,就会脑补很多,做与不做,会纠结;结果如何,会在意。
比如,孩子的一次吃不吃早饭,迟不迟到,或者一次作业,一次考试…这件事就是这件事,不用在事上赋予过多的意义,什么不吃早饭影响身体,迟到了就是没有规则意识,作业或考试结果好或是不好就怎样怎样……
二是,对别人的话,当成是别人给自己的建议,不要当成是别人对自己的要求。
当我把别人的话,当成建议时,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和对抗。因为建议么,自己可以选择听,可以采纳配合;也可以选择不听,不采纳不配合。
当我放下压力和对抗,就能有情绪空间去感受或体会别人的建议里有一份对自己的在意,有一份对自己的好意在。就能去想他建议的初衷是什么,他建议的这件事我想不想做。
当我把别人的话当成是要求时,我就很容易反应成:我被要求了,你没有考虑我的需求,没有尊重我,就很容易困在自己的情绪里,去对抗要求。
*由我今天的感受,我还发觉,估计很多时候,孩子和我互动时是有这样“你不是在给我建议,你是在要求我,命令我,我被要求了,我有压力了,我要对抗,我不听你的”的感受。这跟我对孩子说话,总是严肃的,指令性的态度语气有关。
的确,谁都不想被要求,被命令哦。
*不要给事情赋予太多意义。这样自己在面对事情时,可能就会少一些不必要的纠结和在意。
对别人说话时,提醒自己是给建议而不是给要求和命令;当别人说话时,把别人的话当成是对自己的建议而不是要求。
可能这样,对方或自己的情绪对抗就会少些,就更有空间能看到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吧。
*呵呵,这一大早,一件事,让我收获还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