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正在采取有效措施,成效正在逐步显现。近几年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亟待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中小学教师自杀事件日趋频繁:2017年3月3日,安徽芜湖市某中学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因抑郁症跳楼自杀。四天后,广东五华县华城镇某小学36岁的英语老师因抑郁症跳楼身亡。2018年6月高考前夕,江西赣州四中校长刘爱平不堪抑郁症折磨跳楼身亡。2018年7月12日,河南洛阳市某高级中学女教师张会芳因抑郁症携女自杀身亡。2019年7月,安徽枞阳县陈瑶湖中心学校周安员老师从铜陵长江大桥跳河身亡。2020年5月7日,安徽歙县桂林镇中心学校初三年级班主任跳楼身亡。
教育部曾对某地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有50%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32.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为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患上焦虑、精神分裂、抑郁等心理疾病?笔者对衡阳、永州、怀化等16所中小学校教师及领导进行了走访调查,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工作压力过大。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据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老师每天工作8—10小时,近三成的教师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时间普遍超过12小时,工作时间在8小时之内的教师不到两成。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容易导致憔悴、失眠、心理焦虑,甚至抑郁。
其次,社会期望值太高。人们对教师倾注了太多美好的期望,称教师为“工程师”、“园丁”、“蜡烛”等。国家和社会期望教师充当知识的传播者、模范公民等角色;家长和学生期望教师是百科全书;学校期望教师是纪律维护者,业绩突出的教育者。教师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超人”,稍有不慎,就会招来舆论的批评指责。教师整天如履薄冰,忧心忡忡。长此以往,导致精神过度紧张,各种心理问题凸显。
第三,评价体系不科学。目前的教师评价体系,重视教师对学生成绩上所做的工作,轻视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等多方面所作的努力。不少学校单纯以学生成绩评定教师的业绩,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单纯把学生的某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依据,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对教师的心理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第四、付出与回报不对称。“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这句话依然没有兑现。一方面,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报酬水平难以反映其劳动价值。另一方面,当前一些较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仍难以准时足额发放到位。这些因素对教师工作心态、情绪产生较大的影响。
第五、职称晋升困难多。教师晋升职称条件多、门槛高。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晋升职称的指标十分有限,加上不正之风泛滥,中青年教师评“一级”都较困难,想评“副高”更是难于上青天。另外,女高级教师延迟退休,职称“指标”腾不出来,大量中青年教师晋职受阻,导致大量教师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抑郁甚至愤懑情绪。
习近平主席说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维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建议如下:
一要切实提高教师地位。要树立教师的职业威望,落实《教师法》赋予教师的一切权益,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正确引导公众对教师的认识和评价,重塑教师形象。调整教师只注重升学率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
二要改革职称评定办法。正确把握教师评价体系价值导向,达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调动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既要看教师的基本素质,也要看工作过程,还要看教学效果,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教师职称评定可参照公务员晋级的办法,不受名额限制,只要符合晋升条件,经过专家组审核、考查,就可自然晋级。从而增强教师的自尊感和成就感。
三要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专家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帮助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并恰当进行心理上的调适和训练。学校也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让每个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应高强度、快节奏教育教学工作。
四要减轻教师不合理负担。让教师回归本职工作,把一切不合理的评比、填表、检查、考核、会议、执勤、扶贫等繁琐事务一律剪除,让教师潜心备课,专注教学。
五要了解关爱教师。学校领导既要抓教学管理,又不能忽视对教师的关爱。党、政、工等部门领导要深入到教师中间,了解教师的性格、爱好、家庭等情况。当教师遇到困难时,学校应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时刻把教师的冷暖记在心上。同时还要营造同事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
六要丰富教师的文体生活。学校工会要加强教师的业余文化建设,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组织教师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帮助教师消解不良情绪,时刻保持良好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