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儿童——我读《儿童的语文》有感
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题记
“儿童的语文”是于永正老师一生的追求,是他一生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结晶,是他对中国语文教育事业的重要贡献。一听到“儿童的语文”,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于老师的语文教学,想起他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装猫变狗”,教态表情,读写训练……这无疑成为于老师标志性的名片。这个名片写着:尊重、理解、宽容,严格、认真、耐心。我也曾试着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灵光一现,那便是:发现儿童!!
哲学家尼采曾说,在精神的永恒的轮回中,儿童是起点,也是终点。是的,于老师说自己教了五十多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是的,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他懂得蹲下来,真正用儿童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只有认同儿童的顽皮好奇,才能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读懂他们的思维言语,尊重他们的千差万别……
一、 尊重与真情
文学大家夏丏尊曾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有一种最重要或者说最根本的力量——情。有了情,就不再有“软硬不吃”“刀枪不入”学生。尊重,是真诚,平等,理解和关爱。语文教师,不是简单的教语文知识和方法,而是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认清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万不可喧宾夺主。我们要真正俯下身子,多些情趣,尊重学生地位,理解学生需求,关爱学生内心,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温情,才能认识到老师是真正为自己着想,才能拉近与老师的距离,亲近老师。想想于老师的课堂,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课堂上呈现着强大的亲和氛围,学生乐于解放与碰撞思维,教师点拨与课堂生成浑然天成,师生磁场共振,心灵共鸣。是的,教学,是耐心与倾听,是关注差异体验成功,是“请你来说”的脉脉温情……
二、研究与激励
于老师研究和解读教材的能力,自然不用赘述。除此之外,还应当研究儿童。“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多大的人,干多大的事。他深谙语文之道,同时理解儿童的需要。我们要做到童心不泯,研究儿童的学习起点,了解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喜好特长,甚至家庭情况。这些,有时会成为你教学的催化剂……
研究儿童,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精巧设计教学活动。玩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就应该玩,就应该开开心来地玩,于是,于老师的教育实践,完全融入了儿童生活和儿童世界。他研究学生,发现学生,引领学生,形成构建自己独特的教育智慧:一种现场性的,即兴式的,情境性的体现高超教育机智的教育智慧。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儿童喜欢表现、显示自己、发现更好的自己,于是,于老师深谙激励之道,善于发现学生亮点并点亮,每堂课都必须准备“一百顶'各色各样'的高帽子”,甚至给学生起的绰号也恰到好处,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自己学生身上应验……
好的教育,是点燃希望……
三、相信与实践
“我们的学生没有多少对语文有兴趣的,他们的兴趣全被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和无穷无尽的练习题消磨殆尽了。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按课程标准说的'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去做,注意语言的积累,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有希望了,我们的学生就有希望了。”于老师的话一语惊醒语文人。教育是激励与唤醒,是影响与改变!尤其在如今严峻的“双减”大环境下,我们语文老师面临更大的挑战,但是,我们更要以于老师为标杆,重拾信心,整装待发,用激情和梦想躬耕小语沃土,做那个心中有火,眼中有光的点灯人!
去发现儿童吧,曾经的那个孩子!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儿童,建构完整语文,提升儿童的境界与修养,倾听儿童的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