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的学习分享群里,每一个功利性的问题都透漏着人们的浮躁及对金钱的崇拜。去他妈的浮躁,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在寻找技巧,各种各样的技巧写作技巧、推广技巧、加粉技巧、变现技巧……从别人身上吸取各种各样的经验,要知道别人的未必适用于你,人家有强大的知识做后盾,试问,你有吗?能比吗?人家有几年的死磕经历,你有吗?人家写文章情真意切,亲身体会。你写文章胡编乱造,试问?能打动你吗?读者看到的是一个人努力的精神最能打动他,你是一堆方法,效果能一样吗?你一无特殊经历,二无知识积累凭什么学点皮毛技巧就想脱颖而出。
1
我看,省省力气吧,摒弃一切方法论,给自己一年时间死磕,读书、学习、写作。如果真有这么一年时间,单纯从经历上来说就很牛,很有说服力,更别说一年学习巨大的知识积累让你本身的能力就很突出,这才是成功最重要的砝码。
每天夜深人静,我都起床静读,读大师级人物的文字,一直读到内心宁静,读理性的字句,一直读到我用坚定的声音走我该走的路,不被世俗牵着鼻子走。
谁能安慰自己,谁能了解自己,唯有自己最知道。
前日学推广的慌乱,化作今日凌晨的静思。它再有用,那又怎样,占用我大量的时间研究、推广。那是我所不乐意的,不想把大把的时间用在那迷失的喧嚣中,更愿意享受读书带给我的细思,这已然足够。
想开了,便一切随缘,他的推广是他独一无二人生经历后独一无二的方法,你没他的经历,只有方法无法打动人心。是的,要听技巧,太多了,每一个成功人身上都有无数“技巧”,但最有用的还是他独特的经历与庞大精神的知识做支撑。你要扪心自问,“你有吗?”如果没有,再多的方法都是虚的,浮在表面的华丽,不能取悦人心。那你就要开始一段苦行僧式的积累才是上上策,这样来的成功比只有技巧更持久迷人。
方法技巧浩如烟海,学不尽。弱水三千,取一瓢足矣。取哪一瓢呢?千古不变的道理,积累知识。
2
经历了,才醒悟,才成长,不愿意看太绚烂的方法。所以在宁静的清晨,无人叨扰的清净夜空中读书,一盏台灯,一本稍稍有深度的书看的我是如痴如醉。读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每一篇文章我都看不止5五遍,多读几遍才能感同身受他的思想,他的境遇,才能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经历。写的深受启发,写的内心宁静。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感受中国千年文化的底蕴,或悲伤,或惋惜,或深思,或流泪。文化的破坏让我痛心疾首,统治的无能让我捶胸顿足。这都让人深思,让你成长,进而成熟。不再留恋如烟火般绚烂的方法、技巧上,让你沉淀在文化的长河中感受他、欣赏他。
日复一日的挑灯夜读,已成生命中的一部分,感受到的不是苦,而是实实在在的满足。
3
我把我的所思所学汇聚成涓涓文字放在我那狭小的天地中希望能启迪来者。可是其中有一读者看到后觉得学的还可以。那我也是很开心的,毕竟自己的东西能帮到别人,也能体现我的价值了。
可是后来味道全变了,一味的问我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只注重在这个层面。我关注了谁、我去哪里找的素材等等这些外在的东西上。以为我一夕之间就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不去了解,我其实往大了说有十几年的积累,往小的说这三年读书从不懈怠。我的文字间无一不是劝谏人们要多读书。但这像一句口号一样空洞洞的回响在人们的意识之外,根本无法进入内心。试问,这个浮躁的时候,惟金钱与名利至上。有谁会放空内心杂念而追求片刻的安宁呢?
每一篇文章都要说写的不错,在哪里找的这种写法,是不是用谁谁谁的,我从内心捂住耳朵,不想被这些声音玷污了。读多了就会变通,举一反三,这很正常,竟然在他眼里是抄袭是刻意模仿。我无数次的对他说学习吧,到一定层度这些能力你都能拥有,某个时刻就又来问我了,我无言已对,以至后来,真的不再回答,毫无意义。
不去追名逐利,给自己一两年学习机会又如何,那才是真正的成长。但愿,迷途的羔羊都能及早醒悟,重归正道。读书、学习、写作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自己的深思才是真知,别人的言传,你既无体味,也无感悟,对别人是至理,对你是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