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梅与百合
这朱砂梅只给她一点水,就会努力地,把自己开的响亮,引人注目,像是她自己知道“假如我只有三天光明”似的;而百合则是裹得紧紧的,含羞的,在某一天就让人惊讶,怎么开得这么好了。开头有一句很有意思:“朱砂梅一半开在树上,一半开在瓶里。第一个原因是花的性格,其次才由于人性。”是啊,首先是花的性子,才是人的,这写的,是花的开法,也是人的开法。
荔枝
荔枝鲜红的壳,却招不来啄开的鸟。鸟看她以为吃不得,不信自己的喙。果以为自我掩饰得极好又愈发自喜。最终,荔枝自己都酿出了酒味却也不见鸟啄开。这所谓的“势均力敌”人世不也多得是嘛。我自以为得胜的自喜,终究换不来幸福的余生呵。段末,又写到:“一枝荔枝剥了壳,放在画着收获的盘子里。一直,一直放着。”看来荔枝还真不受待见呢,呵呵。
蝴蝶
“我”的两位朋友,一位毕生收集蝴蝶,一位毕生收集蝴蝶卷须。每年春天各朝反向旅行,某天却同时坐到“我”的园子里了。这根蝴蝶有什么关系?突然想起读书时的阅读理解,这还真是为难孩子啊。这园子倒是给人一种特殊的归属感,蝴蝶,只是个话题的引子罢了。到了,就是一种感觉,一种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有的美好感觉。
蒲公英和蜜蜂
蒲公英的飞,有忧愁和快乐。飞了,这一园子的荒冷,显出了“太多的太阳,太多的月亮,园墙显得一步一步向外移去”。把“我”看呆了,直到一只蜜蜂,把”我“拉回来,再次找到“我的,和花的,饮和渴”。这便是有情感的生活,这园子德幸有“我”啊。
若是有人恰巧也看了这小节,多是要感叹:“多好的园子啊,我也想要这样一个园子呢。”这可能也是我为什么突然想停下来看看书的原因吧。想要园子的人,最终会不会又恼于园子的脏乱和难打理呢?想要的是这个园子吗?应该是这个成果吧,像描述一样美好的成果。那买个园子请个园丁如何?若没有什么准备,它是否能持续带来这样的幸福感呢?想来,我们缺的不是园子,也不是这样的成果,而是看待园子的内心。我们也想从蒲公英身上看出悲喜,也想有蝴蝶故事的人做客,也想看得出除了荔枝和鸟以外的“势均力敌”等等。
我当然想要园子。虽然一天只赚个馒头钱也能幸福,这是生活的态度,但不是生活的追求。我们依然会不断地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这也是大多数人现在看得到和做得到的事。但无论我们追求到了什么地步,都应该好好地理解生活,和生活过过日子。
我一路望前走着,风叫我等一会,送了我一片带着他签名的叶子,放在了我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