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继续啊~~
Day11
抛弃套路,重回创作初心,在书写中找回真诚,找到力量
所谓初心,就是开始做一件事的起点,初心,好似一本书的序章,后面精彩的展开由它开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写作的初心,会直接作用到我们后面的创作。
最初参加读书变现训练营,我以为30天是教会我们速成之法,学会套路就能写出文章。但今天的课程,小冰老师纠正了我的观点。在学习写作的初期,我们应该学习的是模版。
套路不等于模版。
模板=读书产品的基础框架=产品公式
我们是来写出内心的,不是来编故事的。
具体来说,模版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从务虚的角度,是为了体会文字之美,写出自己满意的东西。
从务实的角度,是掌握常见书类稿件的模板(说书稿、拆书稿、精读文章、分销文案、书单)。
写作的本质就是信息+模式
所谓信息,是指顶级大师的作品,所谓模式,就是产品公式,这两点需要我们多积累,多沉淀。
本次课程,小冰老师纠正我的第二个观点就是,写作并非一定追求华丽的词藻。平实的、如实的,反而是动人的。
比如,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没有浮夸的修辞,华丽的辞藻,但特别动人。
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充满童趣,让人几乎忘了作者是以笔为剑的鲁迅。 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平静如水的文字,内敛到近乎压抑的语调。
如实表述其实是很难的。但也有捷径:如实写自己,我手写我心,就是最有力量的文字。我的写作初心
中学时期,班上不少女生流行写诗,大致像“雨淅沥沥的下,我湿漉漉地走”之类,有点模仿歌词的意味,也有点刻意哀伤的小矫情。
那时,我没有加入这个行列,觉得无趣又幼稚。
大学毕业那年,我忙着在学校各个部门奔跑,途径小广场,正好遇到音乐学院的学生在演奏,十几、二十人的规模,各类乐器只配一到两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那天,天阴阴的,给这支小乐团笼上了一层淡灰色。演奏的乐曲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很舒缓,很放松。这些成员全程表情静静的,演奏乐器的手,有条不紊,淡然的很。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演奏结束,指挥的手提顿在半空的刹那,乌云过去了,下午的太阳光,暖暖的扩散开,把乐团映得很温暖。这听上去很巧合,但确有其事。成员们站起来,优雅地谢幕,驻足观赏的同学们掌声雷动。那种感觉像什么?像极了一场正式的音乐会,
演奏,曲终,灯亮,鼓掌。
回到宿舍,这种愉悦感始终在心头萦绕,我实在忘不了当时那种美好,仿佛被净化了一般,驱散了毕业季的焦灼心态,甚至觉得前景一片光明。打开qq空间想发条说说,却怎么写也表达不出当时的感觉,反复措辞、修改,最后只发出了一条看起来有些刻意凹造型的小段。
第一次,我感到词穷带来的纠结。
两个月前,参加某个培训班,七、八个人的小班,师生间、同学间都能很好的交流。当时老师恰好提到龙应台的《目送》,就给我们背了一段: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老师的声音很轻柔,我的心却被狠狠地一震。这语言很平实,很好懂,但真的,真的太动人,把亲情如此透彻的阐释,跨越文字、冲破语言,直达心灵,切切实实感到了那种期盼又孤单的感觉。那个时候,班上有个姑娘哭了,她说自己在天津打拼,结婚、生子,可现在还是活得挣扎,父母在老家,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面,不喜欢用视频通话,因为会看到,父母又老了,白发又多了,自己却不能陪伴。
原来,打动人心的文字是这样的。
上周,复盘日,我阅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当时是想按照倍速阅读法来进行的,也是为了训练去掉心中的声音。可是没想到的是,我的声音去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模拟杨绛先生的声音,听上去像是七、八十岁,温柔而坚强的声音,就像是先生本人在给我讲她的故事,娓娓道来。我享受着这样的内心声音,不自觉放慢了阅读速度。在读到先生得知女儿阿圆得了无解的重病,她说:
“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这种母亲的钝痛让我也跟着难过起来。后来,血泡越来越多,饱含热泪的眼睛越来越多,直至阿圆去世,这血泡结了痂,热泪流干了……
一年后,丈夫钟书也去世了,先生说: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终于懂了,语言的魅力,真的在于写出我心。
我手写我心,最简单也最难,简单到不必加任何修饰,难到如何准确表达自己。我还需要不断的训练呢。
我的写作初心,就是也想写出这样的文字,打动人心,治愈人心。我是一个生活的幸福的人,我想把自己的小幸福用文字献给更多的人。
现在不缺少机遇,因为我遇见了这场训练营,结识了优秀的同侪,身处在广阔的阅读市场。我需要的只是耐心,耐心地多读书,多思考,多沉淀,多学多练,在机会来临时,才能把握住。
Day12
向大师偷艺,如何用纳博科夫卡片法,积累一流作家的顶级素材
思维世界就像我们的底层操作系统,所学技能就是系统上的APP,APP可下载、卸载、重装,但APP的效能究竟能发挥到什么地步,还是要看底层操作系统是否强大。
过去,我也以为,写作就是“打开电脑→新建空白文档→深呼吸→开始写”这样的步骤。现在知道了,这种方式大错特错。不见得没有进步,只是进步速度太慢,事倍功半。
创作是需要积累素材的,不是像愣头青那般提笔就写。
“能积微者,速成”——《荀子》
关于积累卡片
比起一上来就想写出一篇好文章,不如实际一点,先从如何写出一张好卡片开始。卡片是最小的创作单元。
而我们寻找卡片素材,可以直接去对标顶级的思维,或者说就是选择追随大师的文字,而这本身就是一种高级品味。
纳博科夫,俄裔美籍作家,1899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代表作为《洛丽塔》、《微暗的火》,卡片法的集大成者。
纳博科夫谈阅读:
“不要先入为主,因为这样第一步就走错了,而且会越走越偏。”
“把它当作一件同我们了解的世界没有任何明显联系的崭新的东西来对待,研究得越周密越好。”
纳博科夫谈创作:
“我现在发现索引卡片真的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我并不从开头写起,一章接一章地写到结尾
我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相当清晰的拼图玩具,这儿取出一块,那儿取出一块,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再拼出——我不知道,也许是喝得醉醺醺的猎手。”
卡片法讲究极简原则:如无必要,不增实体。
p.s.做卡片小技巧
如果摘录“比较实”,“我思”就写得虚一点,可以补充一个例子;如果摘录“比较虚”,“我思”就写得实一点,可写从这个故事得到的启发,金句等。
坚持每天做一张卡片,养成“微习惯”,一点点积累,也不会对记忆造成负荷。每过一段时间回看,一定会发现自己的进步。那我也用课件上的这句话与大家共勉: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
我的卡片积累
1.《我与地坛》史铁生
我见:
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我思:
一篇看着令人心酸的文字,平静的语言,背后是滔天的愧疚与怀念。作者正值盛年,却瘫痪在轮椅上,胸中苦闷郁结,走不了脚下的路,看不见未来的路。
母亲总是在一旁默默地观察,默默地收拾残局,默默地退出……在《秋天的怀念》里, 作者有时会暴躁地砸东西,母亲这时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地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当然想要让他振作起来,可是话到嘴边说不出口。身体的残疾,心里的悲痛,仿佛永不结痂的伤口,一碰就鲜血淋漓,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受不了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如鲠在喉,容忍儿子种种行为,只小心翼翼地劝慰“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作者在折磨自己的同时,何尝不是在折磨自己的母亲?母亲的余生,都在为儿子担忧、悲伤,写满了苦难。为了找她的儿子,母亲走了多少焦灼的路。她一直在追赶自己的儿子,慢慢地,追着追着,身体不好了,追不上了,再也不必追了……儿子恍然大悟,母亲在背后为他做了这么多,母亲的去世成了心中永恒的结,母亲的形象却成了心中坚强的丰碑。如果说地坛是寄托作者心灵的去处,母亲无私、坚忍的爱就是作者参悟生命真谛的精神引路人。双腿再也无法站起,心灵却能“站起”,坚强的、带着深切的怀念走下去。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龙应台在《目送》中的那段: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们长大后,父母们,有的在目送我们的背影,有的仍在拼命追赶。只是,终有一日,殷切的目光会远去,追赶的脚步会停下,父母终究会有一天淡出我们的生活,甚至退出我们的生命。我们也会有一天目送父母远去的背影,而他们,也会用背影默默告诉我们:不必追。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切莫后悔留遗憾。
2.《造心》毕淑敏
我见: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因为人生有太多的压榨和当头一击,会与独行的心灵,在暗时狭路相逢。如果没有精心的特别设计,简陋的心,很容易横遭伤害,一蹶不振,也许从此破罐破摔再无生机。没有自我康复的本领,是不设防的大门。一汪小伤,便漏尽全身膏血,一星火药,烧毁延绵的城堡。
我思:
这段文字,温柔却充满力量,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他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最终重获自由。藏在《圣经》中的小锤子,磨的已经光秃秃了,可是这把锤子,凝结的是安迪那颗坚韧不拔的心。这本《圣经》,就像是安迪圣人般的光芒,不仅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朋友瑞德。正如瑞德对他的那句评论:
“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他们的羽毛太鲜亮了。当它们飞走的时候,你心底里知道把他们关起来是一种罪恶,你会因此而振奋。”
原来,“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因此,一颗坚强的心、精彩的心,让你无所不能。
小时候,我常常爱哭鼻子,总为了别人的一句批评而难过,常因比不过人家而伤心。学画画,老师说了一句“你这个画没有她的好”,我就掉了眼泪。于是,我以为坚强的人就是不爱哭的人。后来,长大了,终于明白,原来坚强不是不掉眼泪,而是那颗强大而不垮的心。周国平老师曾说过:
“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慢慢地,我不再为了别人强于自己而伤心,而是学会衷心地称赞,努力向他人学习,赶得上的目标就迎头赶上,赶不上的目标仍会努力追赶,只要尽力就能最好的事情,就全力以赴。那些可望不可及的目标,也不会过分执念,只会心一笑,转而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只要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进步,就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现在,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一个拥有坚固之心的人,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离这个目标也会越来越近。
3.《我喜欢出发》汪国真
我见:
我喜欢出发。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我思: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曾写“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人生短短数十载,莫要深陷回忆里,更不要活在后悔中。或许正如泰戈尔所言:
“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人生的旅途那么长,那么远,风景那么多,错失了一个还有下一个,我们收拾心情,继续出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过去的终要过去,能够把握的只有当下,能够改变的只有未来。
再美的风景,随着我们脚步向前,终要移到我们身后,过去的荣耀是镌刻在生命中的印记,而不是整日摆出来炫耀的奖牌。曾经的耻辱是折磨蚌肉的石子,挺过去了就是珍珠。深陷过往,就无法前行。与过去的荣辱挥一挥手,向未来友好地握手。
4.《向前一步》谢丽尔·桑德伯格
我见:
当你想要让事情有所改变时,你不可能取悦每个人;而如果你去取悦每个人,你就不会获得充分的进步。
我思:
我曾在天涯论坛上看过一段话,大致是说:
“春雨,贵如油,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
明月,皎洁如明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明。”
当年相声界流传一句话,在郭德纲出现之前,我们都能平安的安乐死,郭德纲一出现,我们想好死都难。
老郭,中兴相声这门传统文化,观众喜其幽默、博闻,同行恶其功成、名就。
我们的生活中,没有谁能取悦所有的人。
人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甚至为了让别人高兴委屈了自己。其实,不必试图取悦所有人,不论你多努力总会有人讨厌你,莫让所谓的“好人缘”禁锢住你前进的步伐。
必要的时候,应当为自己争取合理的权益。你的诉求,如果不讲出来,没有人会知道。说出来,最坏的结果不过是被拒绝,回到原点。
必要的时候,应当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人都是需要压力才能释放潜力,不对自己狠一把,都不知道自己的实力如此之强劲。
你所遭遇的批评声音,有过则改之,无过则加勉。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女性,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徘徊不犹豫,不躲闪不后悔,扮演好生命中的角色,你就是这出戏的主角!不一定生命中遇到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有的只是单纯来掣肘你。放松心情,继续前行。其他的,let it go吧。人生,向前一步也能海阔天空。
Day13
建立自己的创作回路,一边输入,一边输出,从此写作上瘾
灵魂精句:1.若要极速前进,必须高频回顾
2.能积微者,速成
阶段一 课程复盘:
小冰老师在课程中提到一个写手常遇到的几个问题:
1.积累不够,提笔不知道该写什么
2.写出来很套路,很小编体,毫无灵气
3.已经是写作成手,写了很久,还是和自己心中的高手有差距,不满意自己的作品,觉得自己没天赋
对于我,一个写作方面的新手,甚至应该称为一名阅读上的新手。结合自身情况,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前两条。
积累不够,归根结底是有自己思考的阅读行为太少,走马观花看书,轻轻松松遗忘。提笔不知写什么,经典语段无法信手拈来,写的太少就会这样。最关键的是,没有建立起思维体系:比如不知道自己积累的素材可适用于写那些文章。这一点我会在下面“复盘卡片”环节具体聊一聊。
写作套路,这个可能和看过很多质量不高的公众号文章有关,被误导了,小编们瞎编故事,然后猛灌鸡汤。这样的写作没有灵气,我应该去跟大师写作去取经,多看有质量的文章,加强练习遵从内心的声音,应准确的语句表现出心理,做到“我手写我心”。
费曼先生说过: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
吸纳的知识如果没有经历“写作输出”阶段,基本等于白学。因为仅靠记忆不能真正理解,不能化作自己的东西。再过段时间,连记忆都没了,彻底变为“仿佛从未来过”。人又会回到“凭经验、情绪、本能和感觉做决定、下判断、做预测”的窠臼,无法收获“智、慧、聪、明”。
因此,我们必须真正去理解“人的本质=信息+模式”这一公式。
具体操作如下:
1.主动搜集信息、吸收课程、课程的信息、社群其他同学的优卡
2.优化思考模式、行为模式,坚持打卡,练习课程里的方法和技能
我们可能一天到晚会产生很多的想法,但这些想法处于非理性的、经验的、直觉的阶段。
仅有想法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有算法。
算法相当于对因果的预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操作步骤,让我们的思维算法升级,就能让思维更加有序,创建出漂亮的创作回路,这才是我们学习写作训练的根本。
创作回路的搭建:若想极速前进,就必须高频回顾
进步回路的三环节
1.学会一个东西(一个单词/一句话/一个公式/一个题目)
2.知道如何学会(究竟是怎么弄明白的)
3.别再忘记(回顾、类推,别再忘记)
创作回路的三环节
1.能写出一张卡片(卡片就是最小的创作单元)
2.知道如何写出(知道你为什么摘录了“我见”,为什么写出了“我思”)
3.别再忘记(能反复使用最好)
阶段二 卡片复盘:
结合创作回路,我将对昨天提交的卡片重新做一个梳理。
《造心》毕淑敏(分析版)
我见: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因为人生有太多的压榨和当头一击,会与独行的心灵,在暗时狭路相逢。如果没有精心的特别设计,简陋的心,很容易横遭伤害,一蹶不振,也许从此破罐破摔再无生机。没有自我康复的本领,是不设防的大门。一汪小伤,便漏尽全身膏血,一星火药,烧毁延绵的城堡。
(为何摘录这段“我见”?
1.选取名家散文,直接对接高手思维。根据选段内容,属于语言美的类型,适合放入“聪”卡范畴。
2.语段逻辑清晰,开头点明观点。具体论述时,运用比喻修辞,将“简陋的心”比作“不设防的大门”,指出心不坚固的危害,这种类型写法自己可借鉴。
3.讲关于坚强的心,适用写作方向广阔,有机会反复使用。例如:社会焦虑剖析、个人认知指导、奋斗、坚强、自我修复、多读书等主题相关的文章写作素材。)
我思:
(做卡片小技巧:如果摘录“比较实”,“我思”就写得虚一点,可以补充一个例子;如果摘录“比较虚”,“我思”就写得实一点,可写从这个故事得到的启发,金句等。)
这段文字,温柔却充满力量,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他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最终重获自由。藏在《圣经》中的小锤子,磨的已经光秃秃了,可是这把锤子,凝结的是安迪那颗坚韧不拔的心。这本《圣经》,就像是安迪圣人般的光芒,不仅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朋友瑞德。(根据“我见”内容由此及彼,讲一个大家了解的,可认同价值观的例子作引。)正如瑞德对他的那句评论:
“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他们的羽毛太鲜亮了。当它们飞走的时候,你心底里知道把他们关起来是一种罪恶,你会因此而振奋。”(电影名台词,易引起共鸣,且语言优美,又可以做卡片积累,当写作素材。)
原来,“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因此,一颗坚强的心、精彩的心,让你无所不能。
小时候,我常常爱哭鼻子,总为了别人的一句批评而难过,常因比不过人家而伤心。学画画,老师说了一句“你这个画没有她的好”,我就掉了眼泪。(写实一点,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真实可信,符合语言不必华丽,平实打动人的写作方略。根据文章的需要,可做内容填充,把这段故事扩写。)于是,我以为坚强的人就是不爱哭的人。后来,长大了,终于明白,原来坚强不是不掉眼泪,而是那颗强大而不垮的心。周国平老师曾说过:
“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也是名家金句,可做卡片积累,名作家对同一类型主题,会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后期对同一主题的卡片可以再次做归类,便于记忆和调取。)
慢慢地,我不再为了别人强于自己而伤心,而是学会衷心地称赞,努力向他人学习,赶得上的目标就迎头赶上,赶不上的目标仍会努力追赶,只要尽力就能最好的事情,就全力以赴。那些可望不可及的目标,也不会过分执念,只会心一笑,转而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只要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进步,就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这是我获得的启发,作为文章的结尾总结。)
现在,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一个拥有坚固之心的人,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离这个目标也会越来越近。
(经过一轮分析,这张卡片基本背下来了,以备后续使用。)
阶段三 一些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的
1.建立“微习惯”
所谓“微习惯”,就是建立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行为模式,并坚持下去。比如我想每天出去跑步,那么可以简单一点,改成我今天穿上运动鞋,出门走两步。只要一出了门,自然就能开始跑了。这就像是给自己树立一个开始,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能够实现我们持续不断的积累素材,告诉自己,哪怕一天写一张卡片,三个月也能获得巨大进步。根据我这段时间写作业的经验,只要一开始动笔,灵感一出来,一定不会停下,洋洋洒洒一番,定能完成任务。
2.不要把写作写成了“八股文”
时刻谨记“我手写我心”原则,就写此时此刻心中所想,应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文采是锦上添花,但写实是写作核心精神。
3.巧用写作神器
活用印象笔记、石墨文档、讯飞等app,实现随时随地都可以记录灵感。
4.多一些耐心
这里想提两点,一是想进步,必须是缓慢精细的加工,素材量的积累够了,才能产生写作水平质的飞跃。而是读书方面,沉静下心好好品味,不要把阅读完全当成了变现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提升品位,塑造思维世界。
5.给自己制造学习契机
目前我还没能建立起强大的阅读习惯,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需要一些额外的刺激来帮助我坚持阅读。这种奇迹制造法要基于了解自己性格、爱好的基础之上。比如我很喜欢看话剧、音乐剧等,前段时间买了《巴黎圣母院》法语版音乐剧的票,因为喜欢看,所以在现场会全神贯注。但是为了能全神贯注,看懂演出精髓,我一定会要求自己先把《巴黎圣母院》原著读了,有了体会之后,看音乐剧会更懂得欣赏。相应的,看完《巴黎圣母院》这样的经典,我可能就会对作者雨果感兴趣,然后去阅读《悲惨世界》,接着是其他法国作家的作品,在这样的兴趣基础上把阅读范围铺陈开来,越读越多,越来越有兴趣。
Day15
鉴赏古典作品,将文心注入大脑
阶段一 复盘课程
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之河孕育出了数不胜数的经典文学作品。我之前虽看的不多,但也懂得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必有其道理。今天小冰老师设置这节课,就是为了让我们意识到文气、文心的重要性。
因为,中国古典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诞生了数不胜数的璀璨明珠。说也惭愧,到现在我四大名著还没读全呢。电视剧倒是看的倒背如流,然而原著的精髓还是要靠自己去阅读品味。
研读经典是提升修养的好方法,让自己融入主流,直接跨越时空对接各个时代最强文人的智慧结晶,打造高级品味,丰富精神世界,塑造一个更有气质的自己。另外,这30年来,世界历经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下一个恐怕就是人工智能时代,体力劳动会被取代,初级脑力劳动也会被取代。但是人工智能再强大,它不能再现诗意的感情,只能凭借数据程序去排列组合文字,但无法用心去写什么。因此,写作的心智能力极高,只要我们能将心注入,就不必担心未来的AI技术。
这次,小冰老师给予我们研读中国古典文学的方法:
1.研读方向:阅读本21篇美文、中学课堂要求背诵的文章等。
2.学习顶级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解读理念:推荐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先生的《蒋勋说唐诗》、《蒋勋说文学》、《蒋勋说宋词》、女作家闫红的《误读红楼》。
3. 关注优秀的读书博主,例如“何日君回来”。
4.关注一些优秀的杂志,例如《知中》。
~~~~~~~~~~~~~~~~~~~~~~~
阶段二 我的诗词鉴赏
做好诗词鉴赏需要强大的文学素养,我看了几段《蒋勋说唐诗》,就一个感觉,太强大!今天试着做赏析,选取了一首唐朝诗人高适的边塞诗,除了自己的理解,也去查了些相关资料,力求剖析角度全面些,认真对待这次学习机会。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上学时,我并不喜欢边塞诗,觉得它们主题单一,不怎么有趣。这首《塞上听吹笛》是之前偶然看到的,初读不觉得有什么,再读似乎体味到美感,到了第6、7遍时心中蔓延出悲伤,但又因脑补出了既辽阔,又明亮的画面觉得豁然开朗之感。
翻译
冰雪融尽,牧马的士兵已经归来(也或者是入侵的胡兵已经撤离?),月光皎洁,悠扬的羌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一夜之间,随风落满关山。
作者简介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他的同侪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合称“边塞四诗人”,四人在边塞诗的表达各有侧重,自成风格。
内容赏析
我们平时所了解的边塞诗常常与战事相联系,字里行间透露出紧迫感与杀气,字字铿锵,气势如虹。这首《塞上听吹笛》倒有些不同,首句写道:冰雪消融,天气放晴,边疆的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月光洒下一片清辉。这倒是颇有生活气外加平静感,开篇营造了一种在边疆不可多得的和平、静谧之感。
不过对于“雪净胡天牧马还”,如果我们在换种理解方式,意蕴就会有所不同。大师们都是善用“一语双关”的,如果我们把“雪净”不单单理解为冰雪消融、大地回春,如果想成边疆战事的“严寒期”已经渡过,大唐军队节节胜利,士气高涨,危机解除,结合高适生活的年代正值盛唐,国力强盛,似乎这样的理解也是成立的。那么“牧马还”,也可以做类似的解读处理。在《过秦论》中有: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牧马更像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那么胡人不来牧马,而是“牧马还”,是不是指胡马北还,边烽暂息呢?这样一想,边塞风光壮丽、辽阔,战士们的心情舒畅、开阔,这样的开篇,为全诗营造了积极的氛围。
在月光的澄澈下,不知从何处传来羌笛之声,悠远飘扬,音色葳蕤,回荡在戍楼之间。仔细听来,这笛声好生熟悉!那不是《梅花落》么?梅花曲似乎变得有了画面,好似千千万万的梅花瓣,随风而来,一夜之间,吹满关山,为边疆染上了亮丽的色彩。
关于“借问梅花何处落”,还蕴藏着一个文字游戏,就是将“梅花落”拆开,中间嵌入“何处”,调换下语序,变为“何处落梅花”也是可以的。据《乐府题解》记载,《梅花落》原为汉乐府二十八横吹曲之一,由李延年所谱,魏晋以后很是风行,为当时流行的十八首横吹曲之一。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横吹曲《梅花落》又被称为笛子曲《梅花落》。后来著名的琴曲《梅花三弄》也是由此改编。
《梅花落》系列的主体一般为傲雪凌霜的梅花,既颂扬梅花之品格,人品之高洁,也有孤独寂寞之意。羌笛吹奏的是《梅花落》,戍边将士耐着苦寒,在边疆杀敌报国,终于击退敌军。好容易休整一番,听到这悠扬的曲子,不仅心中落寞感伤,想起故乡的梅花,思念起故乡的亲人,他们都好吗?出征数载,不曾见面,家中父母可还康健?妻子是否过的平安?孩子是否已经长高了许多?想到这里,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但是,战事结束了,我们是否可以期待归家,或许,我们很快就能相见了……
说到品诗,不得不提“意象”二字,诗人常把心中情思寄托于外物,用外物含蓄表达心中所想,“我手写我心”用到了极致。在对无数的诗进行研究,今人总结了一些固定意象,来表达固定的情感。回看这首诗,实则处处是意象,“明月”、“羌笛”、“梅花落”,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意象。“明月”自不必说,昨天才刚过了中秋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那么“羌笛”,在《渔家傲·秋思》中: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说的人愁苦万分,战争无期,家不得归,大雁尚能南飞,我却不能返乡。最好的年华都付诸于此,白发苍苍,老泪纵横。可是高适为我们营造的氛围不同,同样是战争年代,同样是思乡之情,这里的战士虽也饱受乡愁之苦,可毕竟充满期待,仍有盼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争夺取了千万普通家庭的青年性命,此时他们是一群幸运的人,人活着,就有希望。心态上更加积极开阔。
而这“梅花落”,更是全诗点睛之笔,除了曲牌这一点之外,还用以“通感”之法,所谓通感,就是五感之间感受的传递,比如这里听着笛声,眼前仿佛出现梅花飘散,属于听觉转为视觉,让画面感更强,更有身临其境之感。而我们所熟悉的作家中,能把“通感”,运用得如入化境的,莫过于张爱玲。比如她曾写道:
“叶子像凤尾草,一阵风过,那轻纤的黑色剪影零零落落颤动着,耳边恍惚听见一串小小的音符,不成腔,像檐前铁马的叮哨”
将视觉与听觉糅合,草木晃动富有乐感,如一阵不成腔调,但生动有趣的画面呈现,让语言富有弹性,使植物的意象新奇而鲜明。
Day16
西方经典作品鉴赏,打造千面英雄之旅,击穿用户心智
阶段一 复盘课程
故事是传播的第一法则,不仅利于把自己向外传播,心理学上的“叙事自我”还决定了我们对自己的定义。
典型的英雄之旅模式:
1.主人公本过着平静生活的英雄,突然有一天收到了使命的召唤,极不情愿的踏上了征途。
2.历经险阻,遇到导师和朋友,最终打败大魔王,带着宝藏回来。
这里,小冰老师推荐经典著作《千面英雄》(约瑟夫·坎贝尔)这部著作建构起当代神话学理论的全新体系,追溯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神话系统中与英雄历险相关的故事,并从中揭示出相同的英雄原型。让我们懂得神话不是远离我们现实世界的英雄传奇,而是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发现真实自我的路径。
英雄之旅的步骤,分三大阶段:
启程:
1.主人公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宁静但隐藏危机
2.主人公收到了冒险的召唤
3.主人公也许会拒绝冒险
4.一位智者给英雄建议和帮助,鼓励他接受挑战,主人公出发
启蒙:
1.考验、朋友和敌人都接踵而至,主人公在新世界获得成长
2.不久后,主人公知道,最危险的敌人正在靠近,他要和新伙伴一起面对
3.终于,决战到来
4.主人公战胜了对手,挽救了局面,或是成功逃离困境,获得相应的奖励
归来:
1.英雄踏上归程,带着他一路的收获
2.这段历程给英雄带来了新生
3.英雄满载而归,回归宁静或者准备迎接新的篇章
英雄之旅不仅是一个故事模版,也是一种心智模式,英雄必定是经历了困苦才会获得成功。正如孟子所说: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英雄之旅的mini版:
励志
起点低,过程苦,结果好,能复制,效果好
情怀
少年得志,跌入谷底,重拾初心,慢慢来比较快
专业
小梦想,被质疑,遇恩师,成就他人,获得认同
英雄之旅的模型可运用在不同层面
1.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
2.运用到自己的人生里
3.运用到自己的产品里,帮助你的用户完成他的英雄之旅
小学六年级时,发生了一件事,至今我仍记得清晰。当时,班上组织了一个活动,每周班上按学号挑两名学生,负责组织班里各项工作,一周结束后进行评优。对于我这个在班上长期学习处于中游、历来评不上班委(也不是学习多么不好,主要是偏科,语文很好,别的都比较糟)的学生来说,当时的我,真的把这个活动当成了一件大事。
那一周,我早早的上学,给班里扫好地、擦好黑板,帮老师收作业、外加完成交给的批改任务,到了课间操时间主动提醒大家赶快下楼集合……而另一位同学,什么也没有做,是真的什么也没有做!如同这项任务从未交给过他。连我同桌都说:“你这么认真,肯定能评上啦!”
一周结束,组织评选。班会课上,老师选择举手表决,当事人不计入投票,并且闭上眼睛。
“选XXX(我的名字)的举手!”
我闭着眼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记得在短暂几秒沉静后,全班哄堂大笑。
“一票!”
“哈哈哈哈哈………才一票!哈哈哈!”
我睁开眼,老师、全班同学,笑得开心,笑得讽刺!
“选XXX(那个同学名字)的举手!”
“四十二票!当选本周之星,大家鼓掌!”
“哗……”(掌声雷动)
我呆愣着,眼神木讷,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出来……为什么?为什么?
下课后,我再也忍不住,趴在课桌上痛哭。
“你别哭啦,其实你干的挺好的。”同桌说。
听了这句,我猛地抬起头,瞪着他,
“那你为什么不选我!连你也不选我!”
“那是……大家都不举手……我也……不好意思举……”
“你懦弱!”
“大家肯定更愿意选学习……好……的呀。”
“……”
我再不理他,哭的难受。不知是谁投了我一票,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心里只想着,还不如没有!呵!原来我做了这么多,还是比不了那个学习好、什么都不干的!
这件事,我后来再没有提,不想再提,过了这么久也没必要再提。
初二时,班主任李老师直接委任我做了团支书,觉得我为人正直,口才好,适合组织团活动。我仍然做得认认真真,只是在半年后的评选三好生时,我以两票之差惜败,但那时,我早就不会因为这种事难过了。可能是麻木了吧,反正我学习不够好,做得再多也没人了解,认真做工作不过是性格使然,别人爱选不选。
两天后,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掏出一张纸交给我。我接过来,这是……奖状,三好生的奖状——写着我的名字。
“你的认真劲儿我都看在眼里,这是帮咱班多要了一个名额。班里除了班长,就属你了,别的班班长、团支书都评上了,你若评不上,不好看啊,连点威信都没有。只是啊,三好生,德智体,咱们智这块确实不太行。书记,成绩,咱得加把劲儿啊!”
班干部身份和学习成绩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有人直接对我指出来,可这次,我由衷接受这个提议。更多的,是感动,老师看到我的努力了。我忘了,虽然是两票惜败,但也的确有超过半数的同学为我投票了,我的确是忘记了,心里麻木得久了,支持我、赞许我的人也看不见了。自卑久了就会产生一种自负,甚至把自己偏科当成荣耀。
我再也不自怨自艾,别人行我也行!我不再只把完成作业当成任务,每天认真复习、预习,归纳错题,听名师网课,弥补不足。我的语文依然很好,其他科目也提升上来,我终于名列前茅。
初三时,仍然是评选三好学生,这一次,无需老师帮我争取名额,我已经高票当选!
再后来,我上了重点高中,上了知名高校,我无数次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周围也全是优秀同学,但我无畏无惧,勇往直前。我的授业恩师,李老师,多年来我会去看望,至今逢年过节我都会问候,她不仅交给我知识,更重要的,在那个青春期,她为我种下一颗奋发向上的种子。叶芝曾说:
“教育不只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我的老师,为我点燃了这把火,解救了那个迷茫的我,麻木的我,自怨自艾的我。而当年那位投我一票的同学,我不知他是谁,但是,真的感谢。感谢他勇敢的举手,看到我的努力,遵从自己本心。
后记:
心理学上有一词语,叫做“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小学时那次失败的评选,由于那位同学学习成绩优异,在全班留下了正向反馈,大家在不够了解对方的情况下,从学习好这一特征晕轮出其他方面的优秀。学生时代,最直观了解一个人的方式就是学习,这一点,即使我现在也对其不以为然,但就个人经验来说的确如此。大家不够了解我,短短一周看不到我做了多少工作。我也是后来因成绩好被大家重视起来后,开始有人夸赞我懂很多课外知识,会画画,还很幽默。我自己把这种现象叫“敲门砖效应”。
离开学校后,每逢面试,我屡战屡胜,因为敲门砖的力量。进入工作岗位,我在本职工作上的负责与优秀,也直接促进领导、同事对我的喜欢,于是也认为我人很好,这也是敲门砖的力量。扮演一个社会角色,就要把对应的本职工作做好,这就是一记敲门砖。其实,我并未把这条理论当作真理,只是,它是鞭策我不断努力的一种方式,我很多的成绩也来源于此。
Day17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何通过复刻大师名篇,跃迁写作格局
阶段一 课程复盘
作为一名写作新手,我正处于快速吸纳、输入他人写作风格的阶段。但听了今天的课,我意识到学习风格固然重要,但不可全然搬到自己身上,全盘模仿就成了“东施效颦”
对于风格的练习,小冰老师建议从古典风格开始练起。可以先在学习区练习建立自己能完全理解和消化的写作风格。
写作的关键在于要呈现不偏不倚的事实,且文字应当简洁、清楚,不做无病之呻吟。
常见的写作误区:
1.滥用元话语:
元话语:句子中的标记语言,最典型的就是清单体 对比:
这本书的结构是这样的:第一小结介绍沟通的必要性,第二小结讨论三个沟通的策略,第三小结讲了沟通常见的话术(×)
这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呢?讲了为什么沟通以及怎样沟通(√)——使用了问答式
2.大谈自己的专业,而不是直入主题:
容易出现此类问题的人群:写公文、学术类文章较久的人,在体制内待得较久的人
对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将注意力转向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
小孩子不用专心上课,就能获得说一门语言的能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3.用模糊词汇:
“据说”,“看似”,“显然”,“几乎”,“某种程度上”(×)——使用这些词汇太多会显得不靠谱(特殊情况可用,但不要滥用)
写作的一个使命是解决信任问题(√)
4.用陈词滥调:
古典风格倡导用新鲜、言简意赅的词汇代替陈词滥调。
“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鞘”——张爱玲《霸王别姬》(√)
曹雪芹用了一个“歪”字,就表达清楚了祖孙的情感:贾宝玉歪在贾母身上(√)
5.使用抽象的名词和概念:
抽象名词主要两种:
1)性度力:以“性、度、力”结尾的名词,如显著性、安全性、易用性、可信度、自由度、专注度、自控力、演讲力、沟通力
2)官僚体:充斥"问题”、“模式”、“水平”、“观点”等词汇
6.使用僵尸名词:
一流高手特别会用动词(√)
普通人写作往往是用名词(×)
例如:“做出辞职的决定”——“决定辞职”
7.不关心读者:
写作要牢记八个字:“与你有关,对你有用”(“你”指读者)
我们很高兴地宣布,这个产品开始内测,随时准备承接各类用户反馈(×)
你将有机会参与到我们产品的内测中,成为第一批受益者(√)
小结
纳博科夫曾说:
风格和结构是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
我们应当规避写作误区:1.滥用元话语 2.大谈专业不说主题 3.模糊词汇 4.陈词滥调 5.抽象的名词和概念 6.僵尸名词 7.不关心读者
阶段二 抄写名篇
抄写了《寻李白》——余光中
《寻爱斯梅拉达》——雯子君233胡乱碎碎念版
那广场上惊鸿一舞的倩影至今仍在
可人却不见了,
在千万吉普赛的流民中
是一道亮丽的彩虹,
自从那年,你潋滟的眸光流转
眼神中的神秘,月光都自愧不及
敲钟人忘记了敲钟,再不能把你忘怀,
丑陋的外表下是善良的灵魂,一颗真爱的心
副主教的视线偏离了神像,将你视作恶魔
打着爱的名义,将你锁进阴冷的石塔
那个小太阳神,眷恋你,妄图占有你
不惜背弃他的未婚妻
你的原罪,竟是美丽
活着变成了折磨
死亡是永久的解脱
你的肉体被绞死
灵魂回到圣母玛利亚的身旁
那里,亦是你的故乡
敲钟人会找到你
与你相拥长眠
多年以后,或许有人会找发现你们紧拥的遗骸
若想将你们分离开来
遗骸
刹时化为了尘埃
Day18
算法写作,用数学思维写作,精密计算创作环节中的信息流程
课程复盘
书评,指当我们看完一本书,针对这本书写出的一篇评论文,并公开发布在公共平台上。除了可发布在如豆瓣、微博、个人微信公众号、简书之外,在最初的课程中,小冰老师就告诉我们向各种读书类app投稿的方向和途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读书市场专门催生出一批以写书评为职业的高手,我们叫他“书评人”。
顾名思义,就是指长期写书评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职业身份。由于书评是你自己对一本书、对作者的看法,要具有自己的主观能动,因此对原创性要求颇高。
书评较之前我们学习列主题书单,难度系数增加不少。但写书评仍然有方法可循,有技巧可操作。我们可以通过“写作轮盘”来精密计算出每个创作环节。这一理论由劳拉•布朗博士在他的著作《完全写作指南》详细阐述。将写作分为六大部分:
1.目标
2.读者
3.头脑风暴
4.组织
5.写初稿
6.修改
写作轮盘的特点就在于它将流程切割得非常清楚,打破六个环节的线性结构。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步骤开始作为起点进行创作,无需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只要保证在每个环节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差不多即可,充分保障创作的灵感不被规则束缚。
当运用写作轮盘创作时,我们按照自己的习惯、喜好、灵感迸现的状态,选择从任意一个环节开始,组织语言并进行写作,创作期间仍可跳跃步骤。我们的笔,服从于灵感,而非规则。
1.明确目标:
即针对某本书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们应意识到,不仅是好书要推荐,你觉得不好的书也可以批评或者吐槽。甚至有时“吐槽向”书评更具魅力,不同的声音比附和的声音更有意思。
2.站在读者角度考虑:
如果你是读者,你希望看到什么?
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对书中信息输出的把控非常重要。
隔着屏幕之外的读者,无非两种,一种是对这书有兴趣的,另一种就是没兴趣的。
读者对本书感兴趣:那么,书评要透露更多有趣、有用、值得进一步阅读的信息。
读者对本书没有兴趣:书评要必须写出对读者有价值的信息,来勾起他们阅读的欲望。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觉得不好的书可以拿来批评和吐槽,因此,要写清楚你讨厌这本书的原因,用以帮助读者顺利排雷。
在写作的态度上,请不要忘记,书评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我们不是写论文,也不是写科技说明文,我们是有感情哒,要勇敢地、公开地表示出你的态度。
3.运用头脑风暴锁定要表达的内容:
我们在头脑风暴期间,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哪些内容该说,哪些内容不该说,表达什么内容,该如何表达。这是作为写作者最重要的修养。
头脑风暴时间,使用苹果阅读法或卡片阅读法进行阅读时,将书中有价值、有用的部分记录并罗列出来,思路完全可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各种有所联系的点都列上,之后再做思路整理。
4.组织文章、谋篇布局:
最基本的写作范例,是这样的:
开头:介绍书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标题、出版信息、图书类别等)。
中间:和读者讲述书中最精彩的部分,逐步对内容进行深入的说明。
结尾:总结自己的观点,并告知读者这本书值不值得阅读,表明自己的看法。
p.s.注意书评标题应该新媒体化,不要用“关于……的书评”之类的题目。这里我觉得可以借鉴主题阅读法中提到的:有用、有趣、有料。
5.写初稿:
特别注意:要把想说的话按照一定的组织架构全部写出来。不要一边写一边改,这样易产生焦虑,质疑自己。
切记,好文字都是改出来的,我们要把写作当成“捏泥塑”而非“塑石雕”,初稿不是定稿,可以改,反复改都行,要“快写慢改”。就像金庸先生最早在《明报》发的武侠小说,初版内容和现在的龙傲天爽文异曲同工,但是多年的修订,融合进去人生阅历、哲学,逻辑调整后终成一代人永恒的记忆。
另外,对于想表达的内容,要有所取舍。不要舍不得自己苦思冥想出来的点子,书评可不能为我们一个点子就硬拽或生套。
6.修改:
这一步,是所有步骤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只有经过修改的文章才会杜绝最基本的错误。
理想的修改状态:写完初稿后,将文章放下一两天,再来修改。要是对做的卡片不满意,尽管修改。
可调节的实际修改状态:至少让自己和文章分开一小段时间。
这是另一种类型的“高频回顾”,温故而知新,多次回看自己的稿子,总能找出新毛病,也会产生新思路。
除此之外,我们需要明确,书评主要是向读者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复述内容,不可直接全部抄写书里的内容。应当基于书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验、知识,加以联系,写出对读者、对自己都有价值的文章。
《我们仨》试写书评(比初稿更初的草稿版)
想着怎么得今天写出点东西来,要不给自己留的债越来越重,更惨了。今儿姑且按照写作轮盘,把目标、读者角度、头脑风暴这三条先办了。
明确目标+读者角度:
我喜欢这本书,喜欢它字里行间温情脉脉,记录了这三口之家在那个动荡年代,温馨的点滴日常,仿佛一个“小桃花源”。我看到的是在我国最贫苦的年代,精神层面极大富足的一家人,安之若素,泰然自若。这份淡定、温馨的情怀,在宏大的格局下,更显可贵。喜欢看小温馨型散文的朋友不能错过这部《我们仨》,杨绛先生会用她温柔而坚定的嗓音,向你娓娓道来一个个、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文人的生活故事。(针对有兴趣的读者)如果这不足以提起你的兴趣,不妨试试看从本书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块儿看起,这里介绍了许多杨绛先生与丈夫钱钟书的有趣日常。一个笨手笨脚、小傲娇的可爱学者钱钟书,一个真实的人,简直是反差萌。(针对没兴趣的读者)相信我,我也曾疑惑这部豆瓣评分8.7的书是否过誉?事实证明,没有。
头脑风暴:
(把我目前想到的,可以用到书评里的点列起来)
1.本书是家庭回忆录,从逻辑分两大部分:梦与现实,梦的部分,先生称其“万里长梦”,讲述的是丈夫与女儿去世前最后几年的故事。(可能会有读者对这部分看的云里雾里,一开始我也这么觉得,所以推荐从中间看起,便于理解)这部分内容反复被先生强调是“梦”,实际上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2.亲人去世是痛彻心扉的事,92岁高龄的先生把这段回忆讲出来,有美感、有趣味,平静的文字背后,我总觉得压抑了浓重的感情。(这一点算是隐约的感觉,直到重读《我与地坛》的时候想起来,这两种感觉是相似的,可能高手写东西有相通之处,平静背后是刻骨的伤痛,不明讲出来,自己体会,无声胜有声)
3.“还没到客栈,一阵旋风把我卷入半空。我在空中打转,晕眩得闭上眼睛。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这段是“记梦”的结尾)
“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段是“记实”的结尾)
(两段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丈夫、女儿都不在了,“家”这个词便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客栈”,独先生一人在这世间找寻归途,孤单、思念之情让人心里揪揪的。好在106岁的先生逝世后,三人在天堂终得团圆,又是一个美好的“我们仨”)
4.回忆和丈夫在英国求学的日常,这里写的太有趣了。记述了租房、学习,饮食、娱乐、育儿等事件。钟书可能“手脚不协调”,一下车就跟英国大地亲吻,磕掉了门牙,还有各种令人捧腹的情节。但是他也会“自我修炼”,起码学了一阵把早饭做的挺好不是?特别神气、傲娇、求夸奖的小动作,让人忘记他是文坛巨匠,而是一个搞笑的普通丈夫。
5.诸如剥荷兰豆、剪虾须之类的生活小段子,可以写进书评,太好玩儿。
6.女儿阿圆也是个小机灵鬼儿,让丈夫家中那些严肃的长辈们都宠的不行。(这里祖孙情写的让人动容,可以做一些解读)
7.回国后,到了抗战年间,生活拮据,战火连天,可三人苦中作乐。只要一家子在一起,苦也是甜。
8.建国后,夫妻二人各自工作情况,从事翻译。女儿也颇有作为。(这一部分已经开始伏笔,丈夫和女儿的身体状况不太好了,病痛纠缠了两人的后半生。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慧极必伤”,总之看的人蛮心酸)
9.几十年历经风雨飘摇,先生并未昼吟宵哭,而是把文字定格在一家人的温馨上,特别淡定,特别坚强。(我很喜欢这种淡淡的温情,克制更令人动容)
10.关于给书评起标题,我是个“起名废”来着。绞尽脑汁不知叫什么好,刚好看到书里有一句“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简直就是全文高度概括!得来全不费功夫~
Day19
巧妙利用心理学效应,实现读者与创作者之间产生深度共鸣
读书变现的课程走到这一步,即将学习分销文案的写作技巧。怎样才能通过你的文章影响到用户购买你推荐的书或课程呢?答案就是让你的读者产生深度共鸣。
写分销文案的业界大拿,正是《影响力》([美] 罗伯特·西奥迪尼)这部书,可谓如雷贯耳。只要改变提出要求的方式,就能让你的用户从情绪抵触到积极接受,从而促进推销。
影响力法则及应用
1.互惠原理:
关键在于把握住这句话:“你想要获得什么,就必须先付出什么”。
应用:
1)不能等着别人来看你的文章,你要主动去看别人的文章,认真评论
2)有空多在群里交流链接
3)正在做产品的东西,更多在社群曝光
(这一点从咱们训练营就体会出来了,多给人真诚评论,确实会增加热度。另外,生活中最典型的就是“免费试用”这样的例子,先给予对方一定的优惠,用户会不自觉产生“感恩”心理,更易做出回报行为)
2.承诺一致
人人都有言行一致或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
例子:
赛马场上的赌客只要一下注,就会对自己挑的马获胜信心倍增
应用:
在起步阶段只能推荐某个作家的书,始终言行一致,就能扩大你的影响力
(写作新手最初需要学会的是“定位”思维,起步阶段我们可以只推荐自己非常喜欢的作家,自己喜欢的写起来有动力,毕竟像写作变现这样的事情,怎么迈出第一步是最难的,预期坐那儿苦思冥想,不如先动手写点遵从本心的文字,更容易持续写下去,这就是“我手写我心”嘛!有了一定的受众后,再坚持这项事业就更容易。)
3.权威法则
其实,人们有一种天然地服从权威的心理
应用:
1)在文章中自然引用更多的名人名言,从此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权威度
(开个小玩笑,忘了从哪儿看的了,马克吐温曾说过:如果你不知道这句名言是谁说的,就说是我说的。嗯,名言的力量~)
2)宣传推广产品时语气要自信,把自己的形象树立得高些,我是自信、真诚地向你安利,而非祈求,摆正心态和位置哦~
(在我们最初学写推荐语的时候,咱曾提到过“名人背书”的力量,比如《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封面就印着大大的“俞敏洪、徐小平为其作序”;《变量》这本,也有“罗振宇跨年演讲重磅推荐,2019人人必读书”这种字样。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哇,连他们都看的书,应该不错,我也看看”这样的心理,我是有的)
4.社会认同
指"社会认同心理",也就是从众心理
例子:英国税务海关总署在纳税通知函里增加按时纳税的真实人数,使清缴率达到86%
应用:
写清楚有多少人喜欢这本书、有多少人看过这本书、有哪些名人推荐这本书
(这条也是我们日常总见到的,尤其是列主题书单的时候,大标题像是“超三亿人都使用的思维导图你却不会?这5本书一定要收藏”,挺有诱导感觉的)
5.喜好法则
比较偏好原理
例子:监狱里常见的"好警察/坏警察"不同角色,坏警察对犯人疾言厉色,好警察循循善诱,甚至掏自己钱给犯人买咖啡,犯人就会更听话。(这算不算咱们常说的“唱红脸白脸”?)
应用:
1)说几本你讨厌的书,然后再对比你喜欢的那本书
你(讨厌和喜欢的理由一定要充分,有论据,无脑黑不可取)
2)比较中我们找出它们的不同,增加读者对你要推荐的这本书的好感度(“都是同行衬托”)
6.稀缺法则
对于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更能激发人的行动力
例子:面值一元的错版纸币,其价值远远超过面值的几百倍,由于错版纸币太过稀缺才价值疯涨
应用:
找到冷门好书,向大家推荐"价值洼地",你的推荐指数才会比较高,才会显得比较稀缺
(调动起“硬思维”和“软思维”)
语言风格调整
1.调整到"种草语言"的模式
2.使别人产生极强的购买欲望心法
推荐方式:描述亲身经历,亲身经历能增加信任,最大程度争取到读者的信任,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你贡献点击率,为你的品味买单。
(我们之前写的写作初心、英雄之旅等,就属于亲身经历,真实感强,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运用私密化沟通,人和人的沟通距离在缩短,离人越近,离钱就越近。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愿意在微信上付费。
(推荐语的两大精髓,文案金句与私密沟通)
成为“书店店长”
过去想开一个书店是比较难的,需要有前期投入,要选址、要打通进货渠道、要雇人,成本较高。但现在有了互联网,事情都可以变得简单。
***推荐分销平台:“有赞微商城”,不同担心物流,只需选择出好书,用手机点几下,就能把书推荐给需要的人。 这样的小店,几乎是无本经营。
开店步骤:
1.下载“有赞微店”
2.用手机免费注册
3.搜索想要分销的书
4.点击“+”上架到自己店铺
5.在店里找到专属推广链接,通过你生成的二维码/链接成交就有佣金
那么,有没有更好,变现渠道更快的方式呢?
有!
读书类分销文案进阶版——卖课、分销课程
具体方式:
写课评、写卖课的文案
大家可以做书评人,也可以做课评人,还可以做第三方测评机构。这几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卖课具体的做法:
和卖书的方式是完全一样的,在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像是唯库、荔枝微课等app,里面有大量需要进行推广的课程。
小结
需要掌握的影响力法则
“六大影响力法则”
“种草语言及其心法”
成为“书店老板”
开通有赞微小店步骤详解
分销文案进阶
选择好课程去卖课,分销课程
Day20
利用认知心理学原理创作,打通五感,激活神经回路
前情提要:
前三节课帮助大家建立创作的核心算法
中间三节课帮助大家填充一些肌理,包括注入传统文化,写故事和建立风格
后面两节课教大家写书评和分销文案,加上之前主题书单,共三种读书产品
本节重点:
学会写精读文章,即精读书之后写出的原创美文
精读文章三个点:
1.深耕精读文章,应该怎么定位?
2.写精读文章的内容关键在哪里?
3.精读文章这种产品,还可以如何进行市场延展?
深耕精读文章定位
真实公号解析:
一个两百万粉丝的公号,这篇大爆款《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爆款制作步骤:
1.核心主笔定好选题
选题:传统文化是主流文化——苏东坡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最高形象——选题能击中大部分读者心智
2.编辑部几个人分头翻书,查阅资料
查阅资料:团队可以做,一个人单打独斗用前面所学4个阅读法(倍速、苹果、主题、卡片)也能实现
3.把素材进行有效组合
组合素材:通过创作回路(写一张卡片,知道如何写出,反复使用不要忘记)和纳博科夫卡片法(“我见”实,“我思”虚;“我见”虚,“我思”实)来实现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这篇文章我找来拜读了,十分优秀!在我国众多的优秀诗人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苏轼和李白,因为他们的才情超越了时代,隔着千年的时空他们的光环仍在烁烁放光。他们在仕途上确实不顺,但是旷达的胸襟更加可贵。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话在东坡先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仕途惨淡,尤其后半生颠沛流离,用脚步丈量了太远的土地。我们来看一张图:
这是由网友总结的苏轼一生走过的地方。简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如此悲催的人生若是放在普通人身上早就受不住了,可是谁让他是苏东坡呢?依旧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还有对红烧肉和羊蝎子的认真研究,真是一位行走的“舌尖上的中国”。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有才的、会吃的名人,估计要属苏轼与袁枚,在吃方面的独到研究,对生活的热爱,什么“君子远庖厨”,不存在的!
(p.s.配合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的《唐宋八大家之苏轼》一起食用会更佳哦!还有蒋勋老师的《蒋勋说宋词》也非常值得读!)
真实公号解析2:
一位语文老师的单打独斗
这位老师的特色是:一篇文章写一个主题诗人,很有自己的风格,例如:
王伟:《没想到你是这样一个王维》
王勃:《您过奖了,我只是个天才而已》
李清照:《上辈子识暖男,下辈子斗渣男》
启示:
使用“各种阅读方法+卡片+心力=做到这些并不难”,我们现在最缺少的是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咱连“米”还没攒够呢,怎能做出“美味佳肴”呢?
所以,“先胜,后战”,先做好规划,过程即结果。
把我们的阅读、写作计划量化开来,细化到每一天应该做什么,列到小本本上,每天挑勾,一段时间后,一定会实力大涨。
真实公号解析3:
特点:只写一类读书产品的公号
用户思维:与你有关,对你有用
每周一篇6000字左右深度书评,适当结合一些当下的热点(比如解读关于时间管理的书,就会用《欢乐颂》中安迪的例子)
先是一开始古典风格,拥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后,后面慢慢写自己的的故事,在市场上独树一帜
这,对于认真学习的学员来说没有想象中困难。
小冰老师推荐了典型只写一类读书产品的公号:“书单狗”,我已经关注了,同样是列书单,这个公众号,从标题到内容都写的质量很高,我已经用它来做参考借鉴了,希望自己早日写出漂亮的主题书单。
启示:
1.大批量阅读
2.对书有基本鉴赏能力
3.像出版社老板一样选书,预测爆款书籍
这需要运用之前教过的技能进行叠加和组合
(在“阅读篇”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挑选好书和预测好书的干货技能,来个“高频回顾”吧)
如何大浪淘沙精选好书?
——总而言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文学经典
2.大师的书
3.科幻、古文、西方文学经典
4.名人传记
5.有口碑的杂志
6.解码书
如何在新书中挑出高价值读物?
1.市场热门类:
心理、历史、个人成长、文学、管理、艺术、经济、沟通、读写、营销、理财、生活方式、亲子、职场、传记类
2.看出版社:
例如中信、后浪出版社,还有像磨铁图书之类
3.名人KOL推荐:
吴晓波老师去、猎豹的傅盛、其他投资人、“书单来了”公众号等
写精读文章的三种定位
打造自己读书类IP的三条路径
1.按照某种特定的文化需求来定位
2.按照某个主题,持续地写
3.按照某个读书产品类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持续地写
写精读文章的两个最重要的心法
1.去清单
写作时列清单或写一堆排比句,从智、趣、美的角度来说,一种比较平庸的创作手法。写公文时,列清单看上去逻辑清晰,然而我们的写作不是为了教育谁。读者带着放松的心态来看我们的文章,用这么严肃的格式会让读者感到紧张的,对我们所写的内容吸收也会大大折扣。
正面例子: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选段:振保的生命里......,蚊子血,床前明月光,饭粘子,朱砂痣……
so,优秀的创作者往往是反模式的。
(就我自己的体验,我就属于写东西经常列清单的那款,有时候怕不列清单的话,自己在中间衔接的部分写的不好,就怕显得逻辑不清晰。本质上来说,还是欠练。在“写作初心”那节课时,我就随心所欲的写,流出的应该属于“信息流”了,虽然写的仍有欠缺,但是看到评论区小伙伴夸赞写的“很舒服”时,真的受到莫大鼓励,我会慢慢抛下“清单体”的!)
2.重密度
密度越大越有价值,这就是为什么金丝楠木比松木价值要高得多的原因。因此,一定要让自己的书评和精读文章有密度。
启示:
如何才能提升文章的信息密度?
1.卡片阅读法:高质量输入才有高质量输出
(就把每张卡片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不要写口水话,不要写流水账,尽可能地,写出适用范围广、可反复使用的句子。卡片法的精髓在于把一篇文章浓缩在一张卡片里,而不是把一张卡片扩展为一篇文章,不可以本末倒置哦)
2.看那些信息密度比较大的好书
(这就又回到如何精选好书的问题上来了,上面已经回顾了相关知识,不再赘述)
问题
我没有这么强的原创能力,怎么办呢?
精读文章的市场拓展:
精读文章的mini版——把自己的卡片放到微博或者朋友圈里,也是一种创造
(未完待续,请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