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无疑,对于史学生来说,史学史是最为重要的课程。
中华上下也有三千多年真实的历史,浩浩荡荡的史书典籍,如果不了解它的源流始末,我们只能像盲头苍蝇一样乱撞。了解史学史是让我们建立研究框架的过程
曾几何时,我就是一个不知道什么叫做历史的人,也不懂的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就很直接的说,我不知道中国的发展史上怎样的,三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看起来很容易,以为自己就这样学会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只能笑自己的无知,我不知道围巾南北朝的发展史,不知道五代十国是哪五代,哪十国,不知道王位的演变顺序,不知道哪些皇帝在位时候的重大事件。我是历史学生吗?
我们的历史是怎样被呈现出来的?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流传的文字——史书典籍。丰富的文字材料给后人了解前人的条件,那我我们来看看,历史之母(史学书籍/史学史)的发展历程吧
1.史学的产生——先秦时期
史学的诞生:史学意识的产生、文字的出现——史学诞生(《春秋》)。
史学领域的拓宽:产生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并编定了多种体裁的史书——《国语》《竹书纪年》(最古老的编年体通史)《世本》《战国策》
2.史学的成长——秦汉时期
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的贡献,纪传体的首创,《史记》在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班固和《汉书》——封建正统史学的确立,纪传体断代史的创立;
两汉的官方史学——政府重视修史,产生了第一部官修国史《东观汉记》;
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在目录学校勘学上的贡献;
荀悦《汉纪》(正统编年断代史)
3.史学的多途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纪传体史书与编年体史书竞相发展——纪传体史书地位巩固和大发展时期,涌现了《三国志》《后汉书》《宋书》《南齐书》《魏书》为代表的大量纪传体史书。
编年体史书也得到发展,如《后汉纪》《十六国春秋》等。
史学领域的拓宽: 第一篇史学评论文章《文心雕龙·史传》
古史考证:谯周《古史考》皇甫谧《帝王世纪》徐整《三五历纪》
地方史志和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常璩《华阳国志》、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郦道元《水经注》
谱学的兴盛:《姓氏簿状》《十八州谱》
4.史学的成熟——隋唐时期
唐初建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确立了官方修史制度;
官修了一批正史(八部“正史” 的修撰、《旧唐书》);
出现了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刘知几《史通》;
出现了第一部典制体史书《通典》,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
出现了会要。
5. 史学的繁荣——宋辽金元时期
史学繁荣的表现:修史机构完备;
史书数量众多,史学名家辈出;
史书门类齐全;
会通思想成为史学主流思想【《资治通鉴》《通志》《文献通考》】
纪传体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
“三通”的编写:《资治通鉴》《通志》《文献通考》
体裁创新:袁枢纪事本末体、朱熹纲目体
官修典章制度史书:《经世大典》《元典章》
地理著作和野史笔记的发展:《元一统志》《长春真人西游记》《岛夷志略》、《真腊风土记》《契丹国志》《辍耕录》
6. 史学的衰微——明代
官方史学没落,修史成就不大:《明实录》《元史》《明会典》
私人修史十分兴盛:张岱《石匮藏书》 《石匮书后集》、谈迁《国榷》、 李贽《藏书》、王圻《续文献通考》、郑晓《吾学编》、何乔远《名山藏》、 陈子龙等《皇明经世文编》等 晚明史学崛起
7.封建史学的总结与嬗变——清前期
明末清初三大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史学
清代前期官方修史的成就:《明史》《清实录》《东华录》《清史列传》;
续修“六通”;《大清会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方略》
乾嘉三大考据史家: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及其代表作 章学诚、阮元、龚自珍的史学成就
8. 救亡图存的清代后期史学
张穆、何秋涛、姚莹等边疆史地研究
魏源、洪钧、柯劭忞等的元史研究
魏源、王韬、黄遵宪的外国史研究
清代当代史研究:梁廷枏《夷氛纪闻》、夏燮《中西纪事》等
清后期的明史研究:夏燮《明通鉴》;徐鼒《小腆纪年附考》 《小腆纪传》;陈鹤《明纪》
在批判封建史学基础上产生的资产阶级史学: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等的史学成就
9. 近代史学——1911-1949
封建史学的余绪:《清史稿》《清朝续文献通考》等
资产阶级史学的发展:顾颉刚的“古史辨”;梁启超的历史研究法; 胡适的史学方法论 “十字真言”;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陈寅恪的“诗文笺证”;陈垣的古代宗教史研究等
马克思史学的诞生与发展:李大钊《史学要论》;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吕振羽的史学贡献;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翦伯赞《中国史纲》 《历史哲学教程》;侯外庐的思想史研究;李平心《中国近代史》
不了解史学史,就不要说自己了解历史,也不要说自己会做历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