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绍功临证经验—紫苏
三苏分用。三苏:苏子、苏梗、苏叶,合称“紫苏”。为预防感冒,解鱼虾中毒的效药。
苏子,可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而祛痰止咳,降气平喘;能滑肠通便;能抗癌,它虽然不是清热解毒药但能抗癌且不伤胃。
苏梗,理气止呕安胎,尤善治梅核气,是治疗梅核气的效药。药理研究证实苏梗有孕激素样作用,与黄体酮相似,又有干扰素诱导作用。苏梗有黄体酮作用,能安胎,且对胎儿没有不良作用。
苏叶,扩张皮肤血管,刺激汗腺神经而发汗解热,用于治疗风寒外感;又可升高血糖,可治低血糖,但注意糖尿病病人别用苏叶。
明·倪朱谟《本草汇言》
紫苏
味辛、甘,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入手少阴、太阴,足阳明经。
(李时珍先生曰:紫苏处处有之,喜生水旁。春二月,以子种,或子着地间,次年自发。茎方叶圆,叶端有尖,边作锯齿。肥地者,其叶面背色俱紫;瘠地者,仅背紫而面青。七八月开花红紫色,成穗作房,结实如芥子,臭香色褐,捣之绞液作油,甚甘美。燃灯极明亮也。若叶面背俱色白者,即荏草,名白苏也。子不甚香而叶颇辛。若叶面青背白者,即荠苧也。叶上有毛而气臭。又有鱼苏,即荏草同类,状似茵陈,叶大而香。吴人用煮鱼食。又有鸡苏,名回回苏,茎叶俱紫,叶边锯齿极细密,叶面纵纽如剪绒状,宛如鸡冠,因名鸡苏,即紫苏之同种而异形者。治疗诸疾亦相同也。凡用苏,五月采叶,七月采茎,九月采实。各取得气之全。今市中茎叶多霜后采取,此已藁之本,气味俱失,效不及也。夏月取紫苏嫩叶日干,和盐、糖、梅卤作菹食,甚香美,可充茶馔。)
紫苏:《别录》: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产宝》:安胎气,下结气。方龙潭:化痰气,乃治气之神药也。倪九旸稿:盖苏者疏也,舒畅松苏之谓也。一物有三用焉:如伤风伤寒,头疼骨痛,恶寒发热,肢节不利,或脚气疝气,邪郁在表者,苏叶可以散邪而解表;气郁结而中满痞塞、胸膈不利,或胎气上逼,腹胁胀痛者,苏梗可以顺气而宽中;设或上气喘逆,苏子可以定喘而下气;痰火奔迫,苏子可以降火而清痰。三者所用不同,法当详之。
茹贞仲先生曰:紫苏叶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气香入脾胃,性温去寒瘴,体轻则行阳道,用散则发郁滞。故同橘皮、砂仁,则行气温中;同当归、川芎,则和血散瘀;同苍术、白术,则健脾散湿;同防风、前胡,则发汗解肌;同荆芥、薄荷、升麻,则升达巅顶之阳;同连翘、木香、黑山栀,则启拔沉滞之欎,乃宣通四旁之药也。但其气味芳辛而温,具阳和之性,善发散,解肌出汗为专功。若属阴虚,因发寒热,或恶寒及头痛者,慎勿投之。以病宜敛宜补故也。火升作呕作喘者,亦不宜用,惟可用子。如肠滑气虚者,子亦勿用。
集方:
茹氏家抄:治伤风伤寒,头疼骨痛,恶寒发热,或脚气疝气类伤寒者。用紫苏叶、羌活、前胡、防风、厚朴、干葛。脚气加木瓜、山楂、玄胡索;疝气加青皮、木香、小茴香。
《肘后方》:治霍乱胀满,未得吐下。用生紫苏捣汁饮之。或干苏叶煮汁,冷饮亦可。
陶仲林《枢要》:治中气不运,胸膈不利,或腹胁胀痛,或胎气不安。用苏梗、乌药、柴胡、白术、茯苓、陈皮、黄芩、砂仁。同前:治上气喘急,痰咳不利。用苏子、白芥子、杏仁、橘红、半夏曲、川贝母、白前、茯苓、黄芩、天花粉。元气虚者,加人参、白术、麦门冬。同前:治气虚发喘。用苏子合四君子汤。同前:治阴虚发喘。用苏子配六味地黄汤,加麦冬、知母。
《简便方》:治上气咳逆。用紫苏子入水研,滤汁,同白米煮粥食。
《药性论》:治风湿脚气,并一切冷气。用紫苏子、良姜、陈皮,等分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济生方》:治大肠风闭,不大便。用紫苏子、麻子仁各一升,微炒、杵,以生绢袋盛,以白汤绞汁,陆续饮之。
荏草(即白苏):味辛、苦,性温,无毒。入手足太阴经。
即苏之色白者。《别录》主咳逆下气,温中去臭气。今市家以伪充紫苏,入发散药。大误!不可不辨。
荠苧:味辛、苦,性温,无毒。入手足阳明经。
(即苏之色青者。陈藏器主冷气泄痢,除胸中酸水。)
卢不远先生曰:三苏同一种类,但有家莳、野生及色香气味之殊,故主治功力似异而同也。皆宜于水,质都柔润,虽色香气味,稍分厚薄,而辛温芳烈则一。当以《本经》紫苏为正。顾苏之有荏、有荠,若术之有苍、有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