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该是一种出自本能的保护。而却因“保护”过度,往往便成了枷锁。
——题记
《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可见原生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影响的优劣性,该不仅拘于父母给孩子创造的家庭环境,而更在于父母以何种方式和观念去培养引导孩子了。
爱是为人父母的“天性”。却又是因为爱,父母极度的保护欲往往无意又压抑了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走自己为其铺好的“路”,这该无分别于一条类似“长宜子孙”的窒息青春的路了。故此,爱不应是假借保护借口施加给孩子的桎梏,而应是“待其成人,保其天性”。
保其天性,便不能扼其思想。“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听父母的话,仿佛就能少走弯路岔路,就能由此探出一条光明之路来。殊不知父母所言之路,也是其主观设想的一条路,实在不见得就定是一条合理而阔达的路了。事实证明,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才算是相对通达的路,且这条路必须是由自身摸索出来的。因此尊重孩子的自我发展,加以合理的引导,才算是一条见性的路了。
保其天性,便不能裹其羽翼。《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曾提出“碰壁”一词,我且借来一用。相比于悉心规划却又最终适得其反,不如任孩子自己去闯荡,去碰壁。这碰壁不能在于仅是小打小闹而又立即收紧了“长线”,而是家长自己敢于放手,让孩子趟其想趟的路,乃去独自上下求索。就算路途坎坷,满布荆棘,孩子也算是经历过自己愿想的青春了,那也必将是孩子离成熟最近的路了。
保其天性,便不能束其前行。“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这选择或在于交友,或在于学业,总归是成长路上一切具有转折性的时刻了。将爱融于教育,应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若成了“一切都要插足,凡事不离视线”,那便难逃太过狭隘,有失偏颇了。但放手不是放纵,在此同时时刻关注并且及时给出批评与正确指导,也显得极其重要了。
教育必是始终伴随着爱的,却万不能沉溺于爱。一切过度的在意到了最后,都不演化成了枷锁。这枷锁不仅仅是给孩子的,也应是源自家长自己的。只有让孩子走上一条求索之路,才算是一条自由通达的明路了,也才该算是对其彼此的拯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