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读者一定好奇,欧洲殖民者当年是如何凭着几十人甚至几个人的探险队慢慢征服广袤的非洲大地的,让我们用一个经典案例来说说当年英国是如何吞并南部非洲国家津巴布韦大片土地的。
津巴布韦是如今的称呼,在英国殖民时代被称为南罗德西亚,与之关系紧密的地区还有北罗德西亚(今赞比亚)和尼亚萨兰(马拉维),这些地区曾是英国在南部非洲除南非外很重要的行政区划,三国领土曾一度合并,后来分开。罗德西亚是以当时带头侵略该地的英国殖民头子塞西尔.罗德斯的名字命名的。
然而在英国殖民者侵略之前,津巴布韦地区的原住民就早已经进入铁器时代,境内产生了好几个王国,分别是由绍纳人和恩德贝莱人建立。这些王国大都自给自足,或者从事农牧业或者执迷于军事征服,对外贸易的对象从早期的阿拉伯人渐渐转为葡萄牙人,出口黄金和象牙等物资换回衣服,珠子和枪支。但是由于对外界缺乏足够了解,他们的对外贸易是极不公平的,比如他们出口几千磅重的象牙才能换回一直火枪。至于黄金的开采,据说他们一年的出口量达到500公斤之巨,可是换回的东西都是些不珠子毯子之类不值钱的小玩意儿,完全没法用于提高生产力。实际上当地人并不重视黄金的价值,牲畜多寡才是他们衡量财富的标准,因此生产出的黄金基本被用于对外贸易。可是这却给西方殖民者造成了一个错误的印象,那就是津巴布韦盛产黄金,各欧洲列强必得之而后快。
作为殖民先驱,葡萄牙率先发难,不过其过程很难称得上是成功:津巴布韦地处内陆,离非洲东海岸还有很远。每次远征葡萄牙都要花费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回报却乏善可陈。他们转而对当地王国进行分化瓦解,挑起内乱后扶持一方打另一方,最终的确消灭了一些绍纳王朝,但是很快被其他的新兴王朝取代。
就这样几百年过去了,葡萄牙人继续着自己不痛不痒的侵略。可是已经在南非站住脚跟的英国人等不及了,他们提出在非洲建立一个叫“两罗”的通道,就是开普敦(南非)到开罗(埃及)。而今天的津巴布韦,马拉维和赞比亚正好在这条线上。于是罗德斯的合伙人查尔斯.拉德(Charles Dunell Rudd)带着俩英国同伙前去和当时的恩德贝莱人国王洛古本拉签署了一份当地矿产开采权租让的协议,叫《拉德租让书》。
按照协议的口头翻译版本,英国人获得开矿权但是要复从当地法律且不得在居民区附近开矿,另外采矿的地域也很有限。但是英文版文的协议却规定恩德贝莱人的辖地全部土地都组让给罗德斯,英国人有权决定租让权的处置,而这一切的代价就是少的可怜的金钱和武器。
那英国人是如何实现这样的骗局的呢,问题就出在那个口语翻译上,这个翻译是一个英国传教士。他与殖民者利用当地人没有书面语言的不利条件,合谋欺骗了当地的统治者。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了津巴布韦,也出现在了葡萄牙入侵刚果的早期,葡萄牙通过说服刚果国王入教,为后来的殖民者掠奴打前站提供人脉便利。所以那些说拿信仰说事的人要注意了,有宗教信仰不代表就是圣人,有时候宗教不过是有些人实现野心的借口和工具。
等英国人拿到协议后就开始对津巴布韦声索领土,并派出名殖民者前去殖民,随行的还有几百名骑警护送。结果这个有着黄金之国美誉的地区其实盛名难副,黄金储量根本没那么多,为了安抚众人,罗德斯不得不转而发展农业来维持公司运营,从此开始掠夺土地资源。到后来占人口极少数的白人占据了津巴布韦全国一半的优质土地,这些土地全是适合发展农业地肥沃地区。剩下的贫瘠土地留给当地原住民,还给他们划了保留地,一切都沿袭着美洲印第安人保留地和南非种族隔离方针进行。还好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欧洲列强的海外殖民进程,战后非洲各国相继独立。独立之初的南罗德西亚还是白人执政,走的是南非路线,白人依然占据社会主导,直到1980年才实现黑人翻身做主。
现在有不少评论说津巴布韦的经济恶化和黑人翻身做主有关,大有为白人失掉政权和不义之财惋惜的意味。我不得不反驳一句,假如我们祖辈居住的一半优质土地被外国殖民者的后裔占据,剩下的绝大部分原住民被赶去土地气候很差的地区挨饿受穷,你还会替入侵者们惋惜叫屈吗?黑人政府上台之后的确遵守了和前政府的约定,并未没收白人的土地,可是那些农村地区的贫苦农民和参加解放战争的黑人士兵会怎么想,所以后来津巴布韦不得不开始土改以实现社会公平,这才有了今天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