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映电影《起跑线》,深受各年龄层好评,许多人将这部影片称为“2018年亲子大片”。
《起跑线》讲述了一对印度中产阶级夫妇,服装店老板拉吉与太太米塔为了让女儿皮娅接受更好的教育想尽了各种办法。而当他们费尽心思终于要将女儿送进名校时,事情却发生了意料之外的变化,这对中产夫妇看透了现实教育体制中存在的荒诞,放弃了历尽千辛万苦才到手的学位名额。
故事虽然发生在印度,但折射出的教育现状和残酷的升学竞争问题,却让我们感同身受,更让家长觉得扎心。印度中产夫妇的经历,在我们身边一点也不陌生。
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处在哪个阶层,父母们都希望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可见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不光是中国父母,全世界家长都有一种焦虑。
为了能将女儿送进最好的幼儿园,妈妈米塔斥巨资买下了一栋学区别墅,因为优秀的学校只招收方圆3公里以内的学生。
孩子的择校,变成了父母的战场。
天价学区房,在我们国家早已见怪不怪了,上海、北京学区房的价格更是我们普通人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最近杭州西湖学区房已是涨到9万多一平方米。
影片中,父母择校的那种焦虑,更是让国内父母产生共鸣。
妈妈米塔坚持不让独生女儿输在起跑线上,试图跻身上流社会,试图托关系,中产阶层的夫妇闹出不少笑话。拉吉由于缺乏经验,第一次为女儿报名时只排在后面,因为有很多家长凌晨时间就来到学校门口排队,有人甚至就地睡觉。
笑点的背后,反映着阶层间巨大的贫富差距,在争夺教育资源的途径上,穷人是步步艰难。
现在是4月份,新的一轮各学段招生工作正如火如荼,一些学校门口更是排着长长的队伍,人山人海。我的邻居为了孩子的小升初报名,从排队审核孩子资料到领取申请表格整整花了大半天时间,因为名额有限,家长们都不敢有闪失,虽然递交资料后还有手续要办,也未必会申请成功。
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申请上学名额需要通宵排队了?
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及阶层固化的梗,都是现实教育的蔽病。
身边有的家长好不容易申请到学位名额,以为心中石头落地,却被学校各式要求弄得“一个头两个炸”,孩子入学前,家长也需要面试。学校在评估家长的教育程度、素养时也查看家长的经济实力。
电影中校长信奉的“出身论”,让拉吉夫妻在经历了“填申请表及模拟面试”等一系列培训后,以“中产阶层与上流人士不兼容,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不可能关注孩子的教育”失败告终。
是否需要“面试家长”,我们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必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及永远的老师,是孩子的引路人,父母的价值观导向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如果因为“出身论”失去名额,教育本质就变了模样,教育是为了育人,教育不是一场交易。
每个孩子从一出生都被寄予厚望,携带着几代人的期望。“起跑线”是指孩子接受的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已悄悄被演变成了你家的孩子上国际学校,我家孩子就要上贵族学校;你家孩子做二套习题,我家就要做三套;你家孩子学了奥数,我家就要多报几个辅导班。功利性、形式上的攀比并非是赢在起跑线。
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不是学校,而是家庭,无论学校名气怎样,远不如家庭、社会对孩品格、思想的培养。一个真善美、健康的孩子才是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