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释义:
修行并非特指信徒之修行。从广义来说,活着就是修行。一个人活着,所言所语,所作所为,从生到死,都是在修行。狭义来说,凡是以某种信仰或认识目的为促动的学习、思考、领悟、实践,就是修行。
学习的目的不同,修行的范围也不同。有的是以具体知识为目的,有的是以最普遍的真理为目的,而佛学之修行的最高目标,就是最高的智慧和祸福因缘的福德。
因此,若以至高无上的智慧为修行目标,那么修行之法,不应该局限在具体的物相,不局限于眼耳鼻舌身所感觉到的具体物相,不局限于头脑中所意识到的表象,而应始终明白,至高无上的智慧,才是修行之最高目标。
佛不是具体的众生名相,佛法不是某个具体的众生之法。某个具体的法,不是佛法。佛认识一切众生,佛法支配一切众生之法。佛法里有至高无上的智慧,这个智慧与宇宙万物存在的最根本的法则和规律是相符的。如果获得、明白了这样的智慧,并且把这样的智慧宣扬教授给芸芸众生,那么,所能得到的福德,也将是第一等的,是不可思量的。也就是说,修行之法只有不局限于具体的物相或功德,所得福德才是不可思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