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其中有两个晃荡因素。一是不配得,是从你的内在观感来看的。内心里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样的条件,配不上这样的愿望,不配得到自己想要。因为你内心一直有这样的观感,所以你不确定是否我付出了这样的代价,能够得到想要。另外一种是求不得。这个是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的,周围的环境这么优秀,优秀的人这么多。限制的条件又这么苛刻。怎么会轮到我呢?这样的几率太渺茫了。
毕业以后我应聘到了我高中毕业的母校,这是一所县级中学。2003年那个时候其实工作还不是太难找,但是我自己因为有着不配得的心理,总觉得自己好像在石家庄就是找不到一份好的工作。因为有过一两次面试失败的经历,所以觉得自己好像永远不能够得到别人的赏识。同时我也觉得我周围的同学好像都比我优秀,口语好,样貌好,有人脉,有资源。只有我好像是应该去我的县城,回到那个我熟悉的地方。似乎在那个安全地带里,我才能够让自己觉得更自在,更游刃有余。
现在学习了吸引力的法则才确定这是因为这是我想要而又不敢要,要想要却又怕付出的代价得不到。才最终做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