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很想说说这个观点,这也是我走了很多弯路之后总结出来的。我在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很喜欢看一些新教育方面的文章和杂志,对理想的教育有无限的憧憬,特别向往大城市的教育。喜欢那种给学生开设有各种社团课程,能有很多活动的学校,因为这样的学校有生命的活力,而且非常丰富多彩,会让人不会那么有压力。感觉那样才是真的在做教育。
带着我的无限遐想我从安徽跳槽来到了南京,的确这里大部分民办和公办学校都是有各种各样的我喜欢的社团课程和各种各样的节日活动,非常的丰富。我也到主城区和郊区学校都去听过很多课。但是我最后发现我们老百姓对美好教育的期待绝对不是因为你们学校有各种各样的课程,孩子们很开心很快乐,素质教育活动多,就满意的。恰恰相反,所有的家长追求的第一目标是这所学校最后培养的孩子去了哪里,他自己的孩子有怎样的升学,有没有超出他的预期是最关键的。那些活动设计,社团课程的安排都是锦上添花,就是主食过后的甜点和下午茶。比如生涯规划课程一般能一周有一节课就不错了,因为其他主课的时间投入不够,最后会影响整体的考核结果,社会的影响力。
所以你会发现南京人有关系的会送孩子去南通上学,南京有的学校会外聘海安中学校长过来搞教学。南京近近几年教育抓的很紧,原因就在于没有结果,家长不满意,社会有舆论,最后难堪的是政府。南京某所学校校长曾因为高考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期待而出现家长围堵校门口的情况。因为家长一定是既要又要,而不是你告诉我这些活动对你孩子将来很重要。在中国仅有的两个考而言,很少有家长淡定到不重视这样一次筛选。即使走国际路线,也是需要通过多次考试才能拿到世界名校的offer.那些考上牛津和剑桥的学生其实比国内的孩子还要拼,只是考试的方式不同而已,真正优秀的国际名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考的科目更多。也没有多少是轻松而过的,只是他们考试的次数和机会比国内多,选择余地比较大。
那些看起来生龙活虎,学校烟火气比较大的学校,大多有两个要素在起作用,一个就是学校老师教研能力特别强,师资队伍非常厉害,课堂效率比较高,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好,家长配合程度也高。整个学校的运转非常流畅,工作高效.
但凡这两点做不到,只要一个环节没有跟上节奏,你的理想化校园都会泡汤。因为无论是老师这个群体还是学生这个群体素质跟不上,所有美好的策略最后都会在执行层面落不到你想要的结果层面,甚至有的学生或者老师因为思维认知或者勤奋程度跟不上,还有可能成为整个活动的内耗者,破坏他人情绪,影响团队氛围,带来负能量的传播……
所以美好的教育一定是一群美好的人在一起正向循环起来的美好事业。真正的刚需是先满足基本需求(分数)的基础上再给他们一些可以丰富生活,提供开心快乐的情绪价值的下午茶才是家长们所期待的,因为按照二八法则来说,80%的家长都是普通人,那就要根据市场中家长的层次和定位来规划所需要的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