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38,12-8-4,告子章句下8-4》
【"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不爲,况於殺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志於仁而已。"】
今天是丁酉年癸丑月己亥日,冬月廿一,2018年1月7日星期日。
徒,是空,這裏的意思是指不殺人而取得南陽。
上一節,孟子舉周公和太公的功勛,以及鲁國齊國最初均为百里見方疆域的故事,說明開朝元勛們關心的是什麽?維擭禮治精神。他們的世界觀是什麽?萬物一體。他們是怎様看待禮治和事功的?為前两者。
這様一個視天下為一家,视萬邦為一體的世界并非自然生长出来的,而是經過四代人不懈斗争所創造的文明成果。
這一節是本章最後一節。孟子說,一個簡簡單單的私心就能把你的世界毁了。
我們要區分两個概念:自私和自利。
印象中,是英国的一位哲学家提出这样一个理论:每个人的自利行为带来整體社会的福利。
當然,孟子的學習中就有這個理論,用以駁斥農家學派代表人物許行,經此一役,許行的纯粹個體主義的歪論,自此大白于天下而無处遁藏。社會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宣扬極端的個體主義只是許行這種江湖骗子索隐行怪的一種组織手段而已。
也就是说,我們要反對的不是自利動機,而是自私。儒家思想中大量的對"私"的批判,不是讓個人消解在集体中,而是要譲個人站立起来,只有高高獨立的個人,才能更好地為社会大衆作出有益的服務。
对於自私,儒家卻是一贯堅决反對的,無論来自個體的,還是团體的,或者集體的。自私,坏透了!對己對人對事,都坏透了!
孟子說,就算不發一兵,不杀一民,以和平方式获取南陽,在仁者看来都是贪利苟得的勾当,断然不肯去做,何况讓子弟拿起武器,在原野上征战殺人去夺取它呢!
偏離原有的法則,逾越原有的规制,私意而行,这是不道;
通過残酷的戰爭工具,不惜驅使民众戰死沙埸為代价實现目标,这是不仁。
雖說這是鲁君想要逹到的目标,不是你的错,但你要做的,不是去帮助他实现目标,而是帮助他重回正道。你要把自己當作一个堂堂正正的大人,而不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工具而已。
你没聽過君子是怎樣服務领导的嗎?君子在这件事上的做法是,积诚感動,平時有輔养之功;盡力維持,随事有箴規之益。也就是说,第一要有能力,足以胜任和干好工作,第二要有脑子,遇到错误决策能分辨出来,更要有勇气站出来劝阻错误。
如果领导的追求不在向道上,你就有義務導引他走上正道,使事事合理,特别是不做错误和偏辟的事。
如果领导的志向不在志仁上,你就有義務導引他立志向仁,使念念合理,特别是不发残忍不仁的志愿。
这样,上下合力,當领导的才不會做出失德的决策,當手下的也不把心思花在拍马屁求私利,曲意逢迎以成大恶。
对於一个国家来说,能够得以保全和發展,這樣的志同道合之舉,才是關鍵。
如果想要通過你的努力,最终促成终止伐齊行動,就要不把殃民不當回事,就要不把戰功當回事,如果能办成這件事,那你就称得上无愧于事君之道了!
這一章講的是臣道。儒家思想中的臣道,秉持着用行舍藏的原则,如果你用我,我就出来做事,出来做事就是行道,诚意正心,干正事儿,不藏私也不挟私,不拉帮也不结派,為全体目标作出自身贡献。如果你不用我,我就退居一舍而讀書修身,一身本事就算带进棺材也不觉得遗憾。德必有邻,自在着呢!
对于认识整体目标的重要性这个问题,这让我想到三个石匠的故事。
有人问第一个石匠:你在干吗呢?他说:"我在养家糊口。"
问第二个石匠,他说:"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
问第三个石匠,他仰望天空,目光炯炯有神,说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德鲁克说,麻烦的是第二个石匠。工作技艺很重要,没有技艺,任何工作都不可能获得生机。但太强调个人技艺,总隐藏着一个危险,就是错误地把自身的专业成就定立为目标。正如本章中的慎子将军,攻城略地,建立奇功,这都是很了不起能力,但练成一身本事还不能成为姜太公这样伟大的将领,因为还差最关键的一个台阶:本事要为目标服务。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