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妈妈,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我的孩子叫豆豆。
有豆豆是一个意外。原本我和先生的计划是等条件成熟以后才要孩子的,然而,豆豆太着急了,主动找到我们了。
在一阵惊慌失措后,或许是出于本能吧,我们最终还是决定留下豆豆。
同时,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直到最后一刻。
我是一个事业心很重的人,但作为母亲,我又不得不有一段产假时间。意料之中,在我产假回到公司后,原先的职位已经有人顶替,我又得重新打拼起。
在新岗位上,我熬了2年,好不容易,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公司需要一个外派的项目经理。
那时候,我的先生刚好也是事业的上升期,总是到处出差,几乎不可能照顾到家庭。
最后,在豆豆2岁半的时候,我们便把他送回了老家,开始了与他半年的分离之旅。
undefined
undefined
豆豆很乖,在老家,各个亲戚朋友们都很喜欢他。
爷爷奶奶更是把豆豆当成心头肉一样疼爱,在生活物质上的照顾,可谓是无微不至。
每天,我们也会跟豆豆视频,视频里,他经常跟我聊很多,会爷爷奶奶有多么的疼他,给他准备了什么好吃的,带他去玩了什么好玩的。也会说他跟小朋友们一起玩了什么玩具,会拿着玩具在视频里跟我们“显摆”。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在视频里跟我说一句晚安。
看着豆豆这么懂事,我们一直是很安心的。
一段时间后,豆豆突然问我:“妈妈,你什么时候来接我啊?”
我算了下日子告诉他,元旦我就来接你了。其实,那时候,我只是想回去看看他而已,并没有打算带走他,毕竟有“现实”的困难。
此后,每一天,豆豆都会重复的问我这个问题。我听到,一次比一次难过,一次比一次心痛。好几次,我关掉视频后,自己便忍不住痛哭了起来。
undefined
undefined
慢慢的,我开始思考,我这么努力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对我来说,是事业重要,还是家庭重要,或者是豆豆重要等等问题。
一团乱麻......
在与先生长达半个月的沟通后,我做了一个让我自己都感到震惊的决定:我要辞职!
我先生也是,他决定开始逐步调整工作状态,将重心重新移回我们的城市。
后来,我们终于想明白,孩子需要我们,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自私的欲望,让孩子变成一个有父母的“孤儿”。
undefined
undefined
然而,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的顺利。
元旦很快就到来了,我们也如约,回老家接豆豆了。
我想象中的画面是,豆豆狂奔过来,呼唤着妈妈,投入我的怀抱。
事实恰好相反,他躲在门后,偷偷的看着我,不敢靠近我,更没有一句暖暖的“妈妈”。
无论爷爷奶奶怎么说,他始终离我和先生,远远的,远远的......
我叫他,他没有应我。于是,我走过去抱他,他也并没有回应,只是僵硬的站着,让我抱着。
undefined
undefined
想起几个月前,还跟我无限亲密的样子,我没忍住,就留下了泪水。先生很温柔的帮我拭去了泪水,一把把我和豆豆,拥入了怀中。
这一天,豆豆没有跟我们说过一句话。
但他的视线,一直没离开过我和先生。
晚上睡觉的时候,豆豆总是不愿意闭上眼睛,先生问他为什么不睡觉啊,他还是不回答。
我把他拥入怀中,轻轻的问了一句,你是不是怕闭上眼睛,爸爸妈妈就消失了?
他轻轻的点了一下头。
我如同往常跟他玩笑一般,轻轻的点一下他的鼻子,说:“傻孩子,爸爸妈妈就是来接你的呀,爸爸妈妈不走,就是走也会带上你一起走”。
他终于放松的闭上了眼睛,沉沉的睡去。
undefined
4.png
这一夜,我未眠。
那时候,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妈妈”这个词的含义。
在孩子的前三年,妈妈就是他的世界,是谁也代替不了的。
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他需要在陪伴中拥有“安全感”。
后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豆豆依然没有冲着我叫一声“妈妈”。
我并没有逼迫豆豆,我只是给他更多的拥抱,每天花很多时间陪他玩,陪他闹,听他说话等等。
在一段时间的过度期以后,那个活泼开朗的豆豆又回到了我的身边。
我很庆幸,我一开始就没有着急,能够稳住自己的情绪,没有责怪孩子,而是采取了“温暖”的措施。
我也很庆幸,我的孩子还能重新建立起来跟我的连结。
undefined
undefined
最后补充一下,豆豆的状况,可以用海灵格的【亲子关系中断】来解释。
每个孩子都渴望去接近他的父亲母亲,从中找到爱、被保护和安全感。如果这个孩子在他早年的时候经历了跟父母分开,或者被父母拒绝,或者是在情感上被伤害,这种接近的欲望就会被狠狠地切断。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被送进医院三个月,在他一岁到一岁半的时候,这家医院远离自己的家,而且父母很少来探望他。通过这种分离,这个孩子会经历到一种情感上的伤害。有过那次经历以后,这个孩子不再充分信任父母,无法跟随他自发的本能去接近父母。这种自然接近父母的模式被中断了。可是,这种对父母强烈的渴望仍然持续,现在这种情感会转变成痛苦、伤痛、愤怒和沮丧。
一个人在孩童的时候有这种体验的话,通常会发现他作为成年人很难去爱其他人。他会在这种对渴望的需求,和没有满足渴望的负面情绪之间挣扎。他的潜意识当中经常性地会拒绝一些他其实心底渴望或者期望的东西。他被这些痛苦、愤怒和沮丧所充满,他会在常年的治疗过程当中表现出愤怒,这种愤怒并没有令他改变任何东西,这是因为这种愤怒其实是一种次要的感受。次要的感受是指一些夸张的情绪表现,可以是喜怒哀乐,并持续不断地戏剧性地表达,但却没有相应的生死离合大事,或者不适合这些情况,通常是为了掩饰或逃避真实或原始的感受,不面对真实的人生。
面对现实的生活,我们有很多的无奈,把孩子变成“留守儿童”也并非我们所愿。但我们能否想方设法,克服重重万难,把孩子留在身边呢?毕竟,父母就是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