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凉山行》
白露日,
秋高气爽,云淡风轻,
走进大凉山州越嶲县,
一探究竟这里的乡村振兴。
这里,
远在四千年前大禹治水之时,
即是九州之一梁州的地域。
这里有十三个民族聚集,
其中以彝族为主,以及可以视为原居民的人口不多的尔苏藏族、纳西族、壮族、僳僳族的少数民族,
其中汉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壮族、白族、回族、布依族的人,
主要是因为元明清时期商贸、自然灾害、流放,战争和任职留下来的,
千百年来逐渐形成十三个民族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
天上文曲星,
地上水观音。
这里亦是文昌故里,
县城不大,
水文资源丰富,
源于金马山山底泉水而成的水观音,
于迎仙桥处,
蓄积成潭,
碧绿清澈,
旋而奔腾直下,
滋养这一方百姓。
从山上下来,
绕城而过的越嶲河两岸,
种植了大量的玉米,水稻和烟叶,
构成了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翻山越岭,
走街串巷,
沿街有传统的磨坊,
可以磨玉米面,豆面等,
赶早市的时候,
可以看到农户抱着自家养的鸡,
等待买主进行交易,
熙熙攘攘的人群,
大多背着大小不一的筐筐,
装猪肉,装鸡鸭,装果蔬,装菌菇,
犹如穿越到80年代时期的豫东地区。
进入城北,
这里建了一座当地最大的异地搬迁扶贫小区,
大部分都是彝族百姓,
他们有一部分是申果乡的山上搬下来,
原来生活贫穷,教育落后,
与现代文明脱节,
如今逐步融入城镇生活,
娃娃们就近入学,
老人们常常三五成群,
坐在感恩塔楼下回忆过往谈论今昔。
往左前方不远处,
就是非遗创业孵化园,
里面有很多做彝族服装的织机,
据他们介绍,
春节期间外出打工的人们返乡时,
他们的服装销售就比较好,
重大节日是大部分人都着这些民族服装,
平时主要是些老年人穿戴。
这里除了彝族服装外,还有非遗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展销,技能培训中心,
已经形成了集门店制作,电商物流,技术培训为一体的产业孵化园。
右前方是麦金地(越西)净菜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产业园,
这里每天进行80多所中小学的食材加工与配送,
很多食材都来源于当地合作社种植,
据申果乡村干部介绍,
他们乡位于海拔2200多米的山上,
很多人都搬迁下来了,
目前土地集中种植,
其中今年包菜种植100多亩地,
今天自己带队送过来第一车。
同时来的种植农户介绍说,
自己种了十几亩,这次销售不愁了,
自己养了六个娃娃,
要努力挣钱供他们上学。
我告诉他们,
我们可以深度合作,
按照食材需求以及我们提供的技术支持,
你们种植养殖,
我们通过净菜配送中心和央厨生产加工,
从而服务于,
中小学营养餐,企事业单位食堂,
医院食堂,以及智慧邻里中心等。
我们在越西,
将会以中央厨房产业园为基础,
发展二产,带动一产,服务三产,
力争孵化10个团队,
带动2000人就业,
帮助10000农户致富,
打造1个地标餐饮品牌,
打造1个以上农产品品牌,
打造2个以上农改智慧农贸市场,
打造2—3万亩农产品直采基地。
昨天下午和团队一起,
走访了越城镇附近村庄的几个小朋友,
木洛(音)(照片六左二)说,
自己读七年级,家里兄妹五个,
四个在读书,最右边的是妹妹读三年级,
周末有时候要割猪草,
或者打烟叶帮助家里,
爸爸外出打工,妈妈照顾家里,
村里大部分都盖了楼房,
主要是山那边的地方,
比我们这里要更穷一些,
希望以后可以去上海,去郑州,
看看外面的世界。
下午又到保安乡尔苏藏族集聚生活区走访,
他们普通话讲的很标准,
有很多人到过广州,山东,北京,
这里种植了很多苹果,
因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
所以含糖分比较高,
他们土地进行了流转,
苹果品种来自于烟台,
平时在果园里锄草,打叶子,照理果树,
一天80元,
即可以照顾家里,
又可以挣到一些钱。
乡村振兴,
首要是产业振兴,
用产业带动就业,
用产业带动人才培训,
用人才传承文化振兴,
用人才构建组织振兴,
从而形成生态文明的振兴。
江山如画,
每一处都有原生态的美好,
道法自然,和谐共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就是幸福安康。
或许,
在这里多呆些时日,
就会找到大山深处安居乐业的真谛。
中秋的大凉山,
天高气爽,云淡风轻,
蓝天白云,郁郁葱葱,
鸡叫犬吠,鸟语虫鸣,
犹如桃花源记,
又犹如穿越到80年代的故乡,
感觉,
那么的遥远,
又那么的真实,
又那么的平静。
山水总相逢,
来日皆可期。
卡沙沙,
这个时代,
一切瓦吉瓦。
——2021.9.12(辛丑八月初六日)午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