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偏安一隅,觉得世界仅此而已,但世界存在任何地方,唯独不存在我们的想象之中。
女主的名字叫作华莉丝,即是“沙漠之花”的意思。再恶劣的环境也总有例外,像是野蛮的生态下野蛮生长的种族,也不都是粗横的盘根错节。
《沙漠之花》通过华莉丝自传《沙漠之花》改编。她在索马里出生,四岁就被父亲的朋友奸淫,五岁被迫接受割礼,十二岁因为五头骆驼被父亲嫁给了六十岁的老叟,机缘巧合来到伦敦,被人发掘成为一名世界级的名模。
电影,改编自真实的故事,是的,就是真实故事。从牧羊女到世界名模。一百八十度的跨度,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名人轶事。但很少有人想过,这真人真事的人,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事情往往比我们的遭遇更惨——也就是同样的普通人遭遇了非人的事情,在野蛮之地,开出那么一朵娇艳的花,很多情况下,却仅有一朵而已。
电影运用插叙,一边讲述生活生活在伦敦的华莉丝不会英语、违法逗留、缺吃少穿的窘迫生活。一边叙述曾在索马里遭受割礼、强奸、面对一个六十老叟和逃亡不堪的过往。
电影开始,华莉丝戏剧性的认识了收留自己的玛丽莲,一个梦想成为舞蹈家的女孩。也算人背到极致也总会有那么一两件好事出现,就比如说如此险恶的社会会碰到收留自己的朋友、在打工的快餐店能遇到伯乐——从一个牧羊女成为名模。
但终究好事的降临永远带着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在真正的好事来临之前,会被警察发现你是一个非法居留者;你没有工作许可;要和一个居心叵测的男人假装结婚一年。然后,才真的会有有好事发生。
影片在最后,采访已经成为名模的华莉丝的时候,采访者希望华莉丝说出改变她一生的那一天。采访者希望那一天是“华莉丝遇到大摄影师”的那天,可真实的那天其实是在那片古老的非洲大地一种古老习俗不断发生的那一天——割礼。
在影片的前半段,一次华莉丝的朋友玛丽莲再次被舞蹈学院拒绝一起去酒吧happy的时候,华莉丝对于玛丽莲“放荡”态度不理解,也是在影片第一次提到“割礼”,也好似是这个非洲姑娘第一次意识到不应该遭受此种虐待的觉醒。
割礼——分男性割礼女性割礼。女性割礼通常在非洲盛行
女性的割礼是一种仪式,于四岁至八岁间进行,切除她们部分或全部的外生殖器(阴蒂与大小阴唇),有的国家甚至会将阴户缝合,只留一个小洞作为排经血之用。目的是割除一部分性器官以免除其性快感,并且确保女孩在结婚前仍是处女,即使结婚后也会对丈夫忠贞。
割礼的目的之一,是提供给男人可靠的“验贞”方法。他可以通过检查新娘的外阴情形来判断她是否处女。性交时女人伤口被撕裂,然后愈合,然后再撕裂,就这样周而复始、苦不堪言。当丈夫外出放牧或务工时,这种割礼功能亦可用于他回家时来检验妻子是否忠实。
原始宗教的禁欲戒律认为“女子两腿之间有肮脏的、致使男人堕落的东西”,认为“女子不应该对性有兴趣,这是恪守贞操的根本”。
在那片三千年前的野蛮地带,野蛮的痛苦被地域、被宗教化入风俗,如果“沙漠之花”逃离那个60岁的老头,没有流落异国飘荡,想必“沙漠之花”也只能在“沙漠”中枯萎。在大环境之中,思维定势会让你停止思考,会觉得大家都在做的就是对的,即使那种疼痛歇斯底里,那种“疼痛”置人死地。也无人去反抗。
就像是电影之中还有一个桥段是在华莉丝被送到医院,医生想帮助她拆掉阴户的缝合时候,找来一个会索马里语的黑人医生翻译,可他却翻译出了与主治医生相反的话:
你不羞耻吗,给白人看光了。
你要改变他,就是背弃父母。
你妈知道你的打算吗,真可耻。
如此根生蒂固的大环境思想,跳出思维定势,也是需要一种勇气。
影片最后,华莉丝作为联合国亲善大使在联合国会议上演讲,讲述那个灰暗的习俗。而真实的故事,女主也是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全身投入反割礼运动,成为联合国大使,写自传讲割礼的锥心之痛,成立多个慈善团体,唤起世界关注索马里女童的苦难,为同胞筹款建学校建医院。
笔者到最后希望加上一个如果,如果倒推回一开始,“沙漠之花”没有逃出那片沙漠,而如今我们可以称之为离开,离开到一个新的世界,脱离出一个大环境,勇敢的走出去,我们会不会能够发现到很多更有价值的事情可做?那些东西可能是我们从不曾想象,甚至从不知道的事情,然后再幡然醒悟,原来,生命还可以这么活!
在我们谈论梦想和迷茫的时候,不是我们不知道要做什么,而是我们还不知道有什么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