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下图】,断断续续看了2年。第一次看的时候一口气看了100页,今年赶上疫情,在家又接着看,最终在大年十二的时候,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期间很多页是在晚上躺在被窝里用微信读书看的。
我一直在想这本书给我的是什么呢?
勇气?孤独?自由?还是离开。
作者说她有着糟糕的生活,这次徒步很大的诱因是她母亲的过早离世,对她产生的刺激很难消化,她买醉吸毒,也有点出轨乱性的意思,最终也牺牲了自己的爱情,跟老公离婚了。一切都没有了,口袋都贫瘠的可怕。她无意中听到了徒步太平洋屋脊的事情就出发了。
我能理解她出发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充满渴望的,因为太想自己做成点什么,或者说太想逃离了。眼前的苟且太多了。我很羡慕她说走就走了。
其实小说好看吗?说不上来。书中是无边无尽的森林和走不完的路,磨破的脚指甲和穿破的鞋子袜子,洗不出颜色的衣服,难吃的饼干或是什么别的干粮,看几页就烧几页的书……作者是个女的,孤身上路本来就让人佩服,但是那个年代也许还没有那么多的坏人,庆幸她一路上三个多月,只遇到一个不像是好人的人,大多是人都是友好的,帮助她的,还有一对拿着猎枪不许她免费扎营的老夫妻。
走路到底能给人什么?跟旅游有什么不同,多少年前,我从图书馆借来了陈坤的《突走西》虽然我抱着对陈坤的尊敬喜欢一夜看完,但是里边的文字太过文艺,我没有领会到那种苦其心志劳其体肤带来的神奇领悟,我满脑子想的是没有那么多钱的情况下,我怎么才能加入他的徒步组织?如果能跟着他走一次,也是个人生无憾系列,我不是说一定要跟着陈坤。只是觉得徒步川藏路是生命中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看作者的书,好几百页,其实吐槽着说的话,其实书中大多都是些“唠叨”,就是作者的心路,或者是回忆,当时走到了哪里,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独处的时候,她自己又想了些什么。我们为什么会想看这些呢?风景的那部分,路线的那部分是出于好奇,人心的那部分也是,小说也好,传记也好,回忆录都好,其实都是出于人们对于别人生活的窥探吧。记得很早之前看过的一本虹影的书,她比较大胆讲的都是她的家事,七大姑八大姨,因为她将家丑传了出去,将她视为眼中钉。那个时候,我就在想,这样的事,也能是文学作品吗?如果我把我家的事也写出来肯定也很精彩,我还可以带着强烈的个人情感,但是我不敢,因为我没有那个勇气去面对真实的自己的以及成文后的人生。
徒步,作为旅行的一种,除了一路上的风景。最厉害的地方应该是“思考”的时候。让人有那么一段时间是自己跟自己,自己跟大自然的联系。就像是我们常说的静一静。其实很多时候,集体活动如果是跟陌生人一起反而更自在就是这么个道理。
后来作者的生活确实变化了,她徒步上遇到的人,后来再也没有遇到过,但是也偶尔得到了其中一位朋友意外去世的消息。她自己成为了作家,有了爱人和2个可爱的孩子。
我觉得人生需要间隔年或者说是转折,当一直坚持的路错了的时候,走不下去的时候,抛开一切去重新开始,比在那个圈子里煎熬和纠结要好得多,工作如此,家庭如此,但是很少有那份勇气。
在作者的故事里我还学到了坚强,虽然很多时候我不愿意去神化她,因为很多时候写游记的作者都难免自恋,或者文艺矫情,但是当我看到她把从脚上拔下脚指甲当做常事之后,我开始对她心生敬畏,因为忍饥挨饿也许没什么,意志力的磨练才是最难的。还有她的怪兽,见过的人都说重,对于现在在钢铁森林里,连10层楼都爬的气喘吁吁的我来说,绵延的山路已经是不可能,更不要说是负重前行,要知道普通的健身房我都没有毅力坚持下来。
生活中很多简单的小事,看似简单,但是做起来真的很难。坚持真的太难了。在遇到罕见的大雪时,依然坚持自己的路,很难。因为我有太多次下雨就不去上健身房了。
我一直喜欢读书,也有很多时候想过读书到底能给人什么,很多文人大家都上了电视,但是他们读的书肯定比我多太多,很多身边的朋友也在职场风生水起,情商很高,但是他们不喜欢读书。我其实还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但是我还是会坚持读书的。我觉得一本书如果能启迪你想到些什么或者想通些什么就很好,就算是什么也没有启发,反而很生气,那能把它当成看到人生百态中的一态也不错。
我还没有勇气说我要走一趟太平洋屋脊,我这一生也可能都没得机会走,虽然它可能只耗费三四个月。但我想,我应该能做到,多运动,多去爬山。
刚刚才发现这本书已经拍成了电影。爱奇艺有的,快去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