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读:执行意向
做完心理模拟,可以把发现的潜在问题和解决路径,整合到行动计划中。
一个好的计划应当包括有哪些人参与,何时开始行动,何时截止,在哪里行动,如何行动,以及应对突发状况的预案。
比如,明天早上6点,我和朋友小马准备出发去深圳湾跑半马,如果下雨,就改到下个休息日再跑。
这样就形成了执行意向。执行意向,指个体在特定情景下,执行相对应的确切行为,即“如果……那么……”的计划。
“如果……那么……”的情景化句式,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潜在障碍,并将解决的问题的目标行为跟特定情景联系起来。
一旦在行动中,遇到此情景时,我们就能够迅速反应,采取应急预案,从而顺利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情境线索直接启动目标行为,不但轻松高效,而且节省了意志力资源。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制定“如果……那么……”的预案,可以分为四步:
①确定行为:确定可以促成目标实现的某个行为,即目标行为。
②绑定情景:将该目标行为与某个特定情景联系起来。
③心理预演:在大脑中预演以上情景线索发生时,启动目标行为。
④整理预案:填写“如果……那么……”的句式,整理应急预案。
比如,为了充分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早一点日更,前几天我做了一个决定,“如果回到家时,我想做下或者躺下,就先写2分钟日更再说”。将“回到家时,我想做下或者躺下”的情景线索,与“先写2分钟日更”的目标行为联系起来,可以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当再回到家时,一看到椅子想坐下时,就会触发“先日更2分钟”的心理暗示。
我的亲身体验表明,非常好用,这个习惯已经越来越牢固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暗示,就会习惯的坐下,而不是先日更了。虽然头几天偶尔会忘记,但是大部分都不会错过。
在本质上,执行意向如此有效的原理,在于通过绑定“情景-行为”,形成自动化反应,而不是依赖意志力驱动。
无论应对外部突发事件,还是内部障碍,执行意向都能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培养习惯方面,更是事半功倍。
不过,执行意向也有适用边界。在应对复杂局面时,比如谈判,还需要结合更多技能才能达到目的。
在一项汇集了94项相关实验,多达8000名被试的统计研究中,执行意向对成功的影响,实测效应量为0.65,介于中度与高度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