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依稀记得,好像是从大二开始,我就习惯性的口腔溃疡,跟这个相关的一个概念是“上火“。
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之一为:
“中医把大便干燥﹑口舌生疮﹑眼膜发炎等症状叫上火。“
虽然我们主观上能够感知,但事实真的有“上火”这东西吗?
后来在李笑来的文章看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
他还由此提出我们大多数人之前可能不太能意识得到的事实:
如果一个概念在某个文化里并不存在,那么,那个“客观存在”在那个文化里,“主观并不存在”,即,在那个文化里的人对那个客观存在无任何感知。
反之,若是一个概念存在,即便它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还是可以从主观上感知得到。
就像上面的“上火”,还有特别极端的一个例子“爱情”。
概念的有无,在很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能够感知多大世界。
二、
正因为概念的重要,所以我们就需要不断习得并输入新的概念。
李笑来在《其实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给我们植入的新的概念: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并不只是冷冰冰的客观存在而已。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它甚至可能是有灵魂的。。。。。
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对待你。并且,它竟然可以做到这样一个奇迹:它总能够向你证明你是对的,即便是在你事实上错得离谱的情况下。。。。。。
随后列举两个人面对同一境遇时,竟然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于是,新概念有更简短的概括:
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
后面继续阐释过程中,谈到“人性本善与恶”的问题。他写到:
我不相信人之初有善恶之分,我相信最初的时候,每个刚刚降临这个世界的生命都是一样的,都有一个无善无恶的灵魂,或者说时不知善恶的灵魂,善于恶,最终都是习得的,每一个善恶的选择,一方面塑造了自己,与此同时又塑造了那个自己存在于其中的世界。于是,那个有生命的世界开始有泪自己的灵魂,是善是恶,其实是那个人自我选择的镜像而已。
三
没错,这算是一篇非典型读书笔记,我就是看到这个新概念,忍不住想从自我角度解析一下,便于自己更好的理解和践行。
文章名“其实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其实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概念,只是为了更加强调作为主体的“我们”的主导作用,必须要说明:我们如何对待这个世界,那这个世界就会反馈给我们什么。
这种反作用就类似,我们很用力地打击人或者物体,我们越用力,结果是我们越疼。
四
“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对待你。”
一开始,就是“你”如何做。
要不要和你所处的世界发生“关系”,涉及到你是否主动。如果不主动,世界也就漠视你的存在,很多很多东西也就于你无关了。那主动呢,虽然不一定总能收获我们想要的东西,但往往有些意外之喜。即使啥也没有,主动的你,应该更能够感受到你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要不要和你所处的世界发生“关系”,涉及到你的选择。选择善意地活着,你的世界大概不会有那么的恶;选择恶意相向,你的世界应该不会有太多的善意存在,即使有,往往转瞬即逝。
所以,你主动地选择善意地活着,相信这个世界回馈给你的生命同样如你一般。
五
“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对待你。”
世界该如何对你,你“挥出去的拳”开始起作用了。
让座成为我们一个年轻的基本道德规范。如果你随心而为,你会遇到的结果是什么呢。那些和蔼的老人家往往会很感激地回应道:谢谢你,小伙子你自己坐,我下一站就下了。我听过更奇妙的段子:地铁上老人家看着一个年轻人倚着座位打瞌睡,心疼地说“年轻人真辛苦,赶紧来坐着睡。”虽然是听来的,我相信和蔼的老人家会干出如此贴心的事,就像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
此时你释放的善意,这个世界会适当地时候跑出来给你一个惊喜。那若是相反,世界不见得会立马给你惩罚,但善意的世界至少会离你很远。
你感知到你“挥出去的拳”的力量了吗?
也许,是幸运的你;也许,是落魄的你;请相信这是世界给你的真实“画像”,你还别否认呢。
如我们得到正向的反馈,那我们需要更好主动地做更好的自己,若我们得到非常糟糕的对待,也许我们会非常不满,但请放下无能的愤怒,反省自己曾经做过什么。
六
心存善意,你也会被温柔对待。
其实,上面论述也符合佛教中的“善有善果”。
从我们自身选择积极地跟世界相处,那世界也会呈现出我们期待的样子。
这更像一种正向的循环,我们持续不断地向世界输出自己的正向价值,那世界同样也会发出正向的反作用力,如此循环往复,良性推动,我们与这个世界一起共进。
在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也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因为我们的带动,它们也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