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感想(2)

这本育儿书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点是:不要只看见孩子的行为,而要看到孩子的心。

什么意思呢?即孩子的行为都是内心情绪的表现,当孩子做出激怒家长的行为时,不要只盯着他的行为去责备,而应该去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譬如当孩子一生气就扔东西、吐口水、打人时,妈妈不要因为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而焦虑,而应该看到行为背后站着的,是一个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渴望被妈妈理解、包容和接纳的生气的孩子。

接纳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表达出他内心的感受,他可能便会立马停止错误的行为,因为当他觉得自己“被妈妈看见了”时,他的愤怒便会瞬间减轻。

对孩子多一些包容和理解:我可以不让孩子看电视,但同时接受孩子为此而不快;我会因为孩子撒谎而生气,但也会去探究孩子不敢讲真话的原因;我认为孩子的焦虑是不理性的,但能对孩子的需求产生共情。

一些孩子从小被交给老人带,大了才回到父母身边。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其根本原因在于,孩子与父母没有情感连接,关系不够亲密。

这让我想到班级里的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大多数的情况都是没有父母在身边或者跟父母的关系不好。

作为父母,一定要和孩子搞好关系,即建立亲密感。一个孩子,只有和父母关系好,才会更听话。同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是一样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