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道,是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行为规范。行大道就是说人要遵守这些普遍规律,才合乎生存发展之道。
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遵守这些规律,为人谨慎刻板,个人前途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 往往身边的人评价,说他们太死板,不灵活。那么在遵守原则和灵活之间有没有什么法则呢?有的,这就是我要讨论的:行大道而不拘小节。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做事,要大体上遵守那些基本的规律,但是在局部的一些小事情上不死板,要懂得变通。
想明白这个道理,是源自于看了一本《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书中,作者说,稻盛和夫有一个观点,叫做“自利则生,利他则久”。看到这句话,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佛教里一直提倡“自利利他”,说,一个人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帮助更多的人,才能利他,反之,一个人方便别人的事情多了,便会给自己带来好处。
翻阅中国古典哲学启蒙书《道德经》,论天道、人道,还可以深入思考。“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天道,是整体的利益,要照顾到所有个体利益,所以“损有余而补足”,而人道,是个体的利益,是考虑到个体的利益。而个体本性就是自利的,因为这是天性,每个生命要想生存,都是靠自己攫取食物、交配,才能生存,不可能等到天道化身为照顾者,照顾每个生命的生存。所以,天道有无情的一面,“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是天道的无情之中也表现出公平,即,所有生命都有权利生存,而最终难逃消亡的命运。
天道和人道,是一个事物对立的两面。天道公平,却隐含着无情,人道自利,却包含着有情。天道就是普遍规律,是把整体利益最大化,不可避免的忽略了一些个体的利益。人道自利,生命却靠着自利生存发展。
很早以前,我就在思考,规则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制定规则。直到有一次,我过马路,当斑马线上的绿灯亮起的时候,一些人就往对面街道走去,但是同时,右转的车流如洪水一样也占据了半边的斑马线。我就呆立在等待右转的车流前,却发现根本没有车主动让我。一直等到几个绿灯,都是这样。我就明白了,所谓规则,只是一个框架式的,大体的,基本的规则,而现实当中的事件、行为,却不可避免存在冲突和对立。所有的规则,从来不可能照顾着每一个个体的利益,在这个时候,个体的行为就只有依据个体当前的情况,行使自己的自主性了。
由此联想到整个社会,社会上的各种规则,其实都是一样的,不可能照顾着每一个个体的利益,也存在着局部或者暂时的不平衡,不公平。而且,不是每个个体都能遵守这些规则,所以,规则很多时候是一种外在形式,支配人们的行为更多是自利的动机。
但无论如何,普遍规律是符合大众整体利益的,在一个社会组织中,普遍规律是大众普遍认同接受的行为规则,虽然有不足和漏洞,但是毕竟符合大众利益。符合大众利益的,也会投射到个体利益的。
比如,遵守红绿灯的交通指示,总的来说让大众,包括个体更加安全,高效。这个就叫行大道,但是在某些时间,某些地方,确实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行使个体权力。
一个人,行大道,遵守普遍行为规则,在某些时候有一些小瑕疵是可以接受的。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趋于合理,主要是看他为多大的群体创造了多少价值,减去他为多大的群体造成了多少损失。
当然,这并不是鼓励人们去破坏规则,而是说一个人的行为要基于普遍规则,也就是行大道,然后在某些时候采取了一些非常规的办法。在佛教里我们可以说,基于“发心”,而不拘小节。只要你知道行为的后果是什么,自己有能力驾驭自己的行为,那就可以顺应规律,率性而为。
行大道而不拘小节,这就是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