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虽然有樱花绚烂,但是在世人眼中总觉它太过短暂,就那么匆匆一瞬。常言说,花无百日红,但这樱花时间也实在太短了。有时还不如桃花实在,蓬蓬勃勃可以看半个多月都未见凋谢。学校思源湖边的桃花就是这样,那重瓣的桃花,有红色、白色,多色……已经开了半个多月还是那样喜人。
看到桃花未免就想起吟咏桃花的古诗。唐人的诗歌中有关桃花的名篇很多,大诗人小名家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
曾写过《咏鹅》的骆宾王,他写的《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诗中“桃花照玉鞍”哪里有什么花儿的娇媚孱弱,侠气逼人。
学生时代读过的唐诗中有关桃花的诗也不少,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船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对于汪伦,如果没有李白,没人会知道在唐代的某个乡村,在一片桃林深处的住着一位叫汪伦的农家,曾和李白有过一段交往。或许就是谪仙人路过山庄,受到了汪伦的款待。临走时还踏歌送行,大诗人颇受感动,信笔一挥就留下了他的大名。一千多年后,还在黄牙小儿中口口相传。
说起桃花,唐诗中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肯定是绕不过去,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总是令人难忘。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诗中很多名篇都是大道易简,不用什么深奥的典故,就在那行云流水间,把一段爱情故事娓娓道来,给人以无限遐想。如果第一眼见面就成眷属,那就不会留下遗憾。如果门内人不那么痴情绝对,也不会抑郁成疾,不至于到第二年的花开时节就无缘再见。空留下春风中的桃花,在诗人口中哀叹伤心。自此以后,桃花也不再是桃花,人面就成了桃花的代名词。
唐诗中的桃花时还会涉及到地理知识,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阴历四月平原地带的桃花早就花谢,枝头应该有小果子在枝头俏皮地展露头角。可在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古寺前,桃花才刚刚盛开。无怪乎诗人想为了能常看到桃花春色,可以常常到山上走走,总会有不经意的惊喜吧。
在杜甫吟诵的桃花中,《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同样面对桃花,却那样的境遇不同。一个是充满惊喜的山间无主的桃花,却也开的逍遥,颜色有深有浅,或许用姹紫嫣红比较合适,看来老杜兴致不错。可在第二首中,却是冷对桃花,说了一句“轻薄桃花逐水流”,或许是暗有所指吧。
唐刘希夷的名气不大,但是他的《代悲白头翁》却给人留下名句。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从桃花的花开花落开始,诉说着四季轮回季节变换。其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留下舅舅压死外甥的传闻。如果真是如此,这白头翁岂不成了绝响。
在有关桃花的唐诗中,最令我感慨的莫过于刘禹锡的两首有关游玄都观的桃花诗,期间相隔了十四年。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其二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里的桃花可没那么简单,前后的花开花落,唯一不变的就是诗豪他自己。那些“桃花”终究还是凋谢,笑到最后的还是属于逆境不屈的人们。
刘禹锡也写过纯情的桃花诗,《忆江南·春去也》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当然在古诗中,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也是妇孺皆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在宋人的诗词名篇中也占了一席之地,其包含的诗情画意都在不言中。但奇怪的是,我每每看到此首诗,总感觉肚子好饿,有一种品尝美食的冲动。那蒌蒿,竹笋,鳜鱼,鸭子……
今年春已过,明年看来有空得去桃花节看看,那千亩桃园,花开如海。
2021.4.15 凌晨
拜家中猫咪所赐,天天早起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