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和我吃过饭的人都知道,我特别讨厌吃豆芽,如果饭菜里有豆芽,不挑个干净是动不了筷子的。
其实相比于香菜、鱼腥草等怪味蔬菜扛把子,豆芽是温和的,并没有奇怪的味道,所以经常有人不懂我不喜欢吃豆芽的点在哪里。
刚开始,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就像没有理由的喜欢一样,讨厌也是没有理由的。但问得次数多了,自己也会奇怪:豆芽到底是哪里入不了我的眼?不过细细想来,还是能勉强解释一番的。
童年的时候,看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小雪对给她补课的男生有好感,想向对方展示她的学霸魅力,开始走火入魔地背百科全书,以致于吃饭的时候,看着餐桌上的豆芽,来上了这么一段:“豆芽,水生植物,长七厘米,直径宽四毫米,线状,水分占总体重的百分之九十二。”
学术科普完,还摇着头加了句“没什么营养。”吓得刚夹起一筷子豆芽的小雨默默放回了盘里。
不得不说,有画面感的记忆都是清晰而深刻的,这么多年,学术科普我倒是没记住,不过每每提及豆芽,“没什么营养”这句话总会在脑子里飘过,因此不吃也罢。
不过,这只是奠定了没有必要吃的基调而已,倒也算不上讨厌。真正的助攻其实是我爸的厨艺。
那时候,母亲老加班,我和父亲的晚餐只能是自力更生。虽然父亲的厨艺我实在不敢苟同,但总比饿着强。
有一次的晚餐,父亲本就黑暗的水平发挥失误,炒了几个菜都糊了,就其中一盘豆芽炒肉丝看着还挺鲜嫩,迫于父女情分,我勉为其难地夹了几筷子。
结果,晚餐吃完没多久,我就开始头晕恶心,上吐下泻,吓得父亲立马把我送进了医院。医生说是食物中毒,罪魁祸首就是那盘看着鲜嫩但没熟的豆芽。
父亲倒是没有中毒,因为他是大人,抵抗力比我强些,再加上他自己也觉得难吃,吃得并不多。
因为威胁到了生命,此后,豆芽就被我决绝地拉入了食物圈黑名单。
但是,我不犯豆芽,豆芽也犯我。作为爽口小菜,豆芽总能强势出镜。
上大学的时候,炎热的夏季,食堂总会适时地推出来凉面。红绿相间的胡萝卜丝和黄瓜丝,再加上酥脆的花生粒,看着非常诱人。
然而我第一次吃的时候,刚开始拌,就发现面底下潜藏着一大团豆芽,就像敌方派来的卧底,而且因为已经焯过水,全都蔫儿在一起,有几根上面豆粒的壳儿还倔强地不肯脱下,乱糟糟的,看着就让人觉得心烦意乱。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再吃过凉面。后来再吃的时候,总是特意叮嘱师傅不加豆芽。
去年春节期间和朋友吃饭,菜单上有一道菜叫“吉祥如意”,大家都觉得名儿听着挺好,为讨个好彩头,就点了。
我翘首以盼,还以为上来的会是一道大菜,结果却是一盘家常的清炒豆芽,不过,炒得还挺讲究,豆芽掐头去尾,就只用中间那段嫩白的茎。
后来,有朋友告诉我豆芽在她们那儿就叫如意菜,因为民间认为它的形状和中国吉祥物如意很像,取其形,故称之为如意菜。
想不到普普通通的豆芽菜还有如此美丽的来历,但奈何已经扭转不了它多年来在我心中糟糕的地位。
也罢也罢,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豆芽也不缺我这一个带着偏见的赏识者,就让它留给真正热爱的人享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