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叶
曲兀蒲团听茶汤,煎成车声绕羊肠。
这是黄山谷的两句诗,这两句诗独特在哪呢?从煮茶的过程来说,或者有过煮茶经验的人或许会更加有体会。坐在蒲团上,放松了身心,静静的听着茶汤的动静,茶汤滚动声的声音,仿佛煎成了车声,在羊肠小道上绕行。生动形象,极具画面,妙不可言啊。
我们再看看其他一些大家的茶诗,古之好茶者,大多文人雅士,苏东坡有茶诗之一如下: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蟹眼鱼眼这是比喻描绘水滚过程,古人讲究,水温不可过高,不可过低,高者老,茶乏,低者嫩,婴汤无味。蟹眼鱼眼之间最好,于现在转换,则为一沸三沸之间,80至100℃。水沸的声音就像风吹松林的声音。磨茶时茶叶的粉末、白毫纷纷落下就像初冬白雪,白冰片,倒在碗里的茶汤旋转着,上面飘着白色的饽沫。用银制煎水汤瓶来点茶。自古金者为上,银者次,故说银瓶点茶为第二。李约性能辨茶,常曰:‘茶须缓火炙,活火煎。用上新鲜的泉水,宋时的定州窑烧的瓷器。感叹无缘让美女奉茶,不需有满腹的学问,只要有一瓯好茶,能吃饱睡足就好了。好一番茶不醉人,人自醉。
常常与东坡先生煮茶的黄庭坚,也有诗云: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碎身粉骨方余味,莫厌声喧万壑雷
风炉小鼎不须催,鱼眼常随蟹眼来。深注寒泉收第二,亦防枵腹爆乾雷
乳粥琼糜泛满杯,色香味触映根来。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绳床过疾雷
连作三首,可想而知,这茶是灵感的“趵突泉”哈。自己看到了鼎中的水开了,就像自己干渴的肚腹响起“我来啦……”,极有可能当时诗人也是真有了动静,“饥肠辘辘”嘛。
古人有吃茶的,起源传说是诸葛亮行军,到了客家人的深山中,瘴气过重,体内湿气使士兵们都有了疫病,于是当地人擂茶喂之,皆精神抖擞。去年冬天,在赖老师夫妇指导下,我也备齐了用具,擂茶,就在那江南水乡。如今细想,也有滚滚热流暖了周身。
以上两位,我怀疑是在一起吃茶同作下的诗文,共同提到的就是水温,蟹眼鱼眼的强调,更细微的是烧开水在三沸之前,又注入冷水,烧至二沸,然后泡茶饮之。常常有不好茶又或者新茶者会不明白,说为什么喝杯茶那么讲究呢?我想,当你在一个安静之所,远离了手机网络,二三知己围坐,炉火取暖,碾茶饮泡,你就会知道了这内中的情趣。修心又不乏味枯燥,稍不认真,茶就不好喝了,就像咖啡磨得稍微粗糙,量过多压得过紧,一喝便知苦焦无油。
今天主要说的还是这个煮茶声,煮水泡茶这个关键点,古人的做法与讲究。一杯好茶不易,好茶好水还要一张好嘴,而这张好嘴,又要求一幅好的心态,切莫急躁坏了一盏好茶。
2016.9.19 傍晚分无夕阳,半壁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