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许是买了四五年了,一直没翻过,知道大概会讲什么内容,但总是被什么事情耽搁了,提不起兴趣翻开它。每天都在庸庸碌碌中渡过,总想着要完成这个要完成那个,总想着“先放一放吧,以后有空再说”。可当有一天你发现你的生命有限到你没法说这句话了,当你发现你已经无法独立完成任何事情的时候,你一定会后悔花大量的时间去做那些无意义的事情吧,人活着这一生,还是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就是这样。书名是《此生未完成》,所以当你知道这是讲一个身患重病的女作者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写下的文字,你就仿佛已经把这本书读完了。仔细读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事情了。这是现代阅读习惯带来的通病。
事实是,读不读完它,差别很大。尽管书中的内容不仅仅是作者病后的生活和感悟,还有部分是作者的博文,她朋友的感情故事,她在挪威的游学感悟,她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可以说是她人生的片段缩影,全集中在这本书里了。但带给我以及带给读者最大震撼的,仍然是本书的前半部分,她的“无畏施”和“病中记”。她用调皮逗趣又令人心疼的语气,描述了自己在发病、确诊、住院的种种经历。看起来又好笑又令人惋惜。一位本有着大好前途的青年学者,在挥霍了自己有限的青春和身体健康后,突然发病得知已经是乳腺癌末期。她有着令人称羡的学历背景(复旦大学经济博士学位)、还有着海外留学的经历(挪威奥斯陆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有着国家二级厨师的的爸爸,有着有事业心的妈妈,有着爱情长跑互相扶持的光头老公,还有一个2岁的儿子,有着无数铁哥们铁姐们.....可就是这样的活泼大咧咧的一个人,在就职于复旦大学作为一名青年讲师正准备发光发热的30岁大好年龄时,便确诊了乳腺癌。想想,也不过和我差不多年龄。
于是,很多的内容又通通有了代入感。她的所有坏习惯,熬夜胡吃海喝临时抱佛脚地考试,好像作为年轻人的我们通通都有。只是,我无比羡慕她的洒脱个性,她和外婆的浓厚感情,她为学业的拼劲,她认定了就去追的爱情...
想想这样一个人,在住院期间,还成为楼层住院阿姨的智囊团,不喊痛不喊苦,给楼层患病的阿姨们出谋划策:比如如何让切掉一半乳房的乳腺癌患者阿姨在成本低廉的情况下假装有正常的乳房;比如对阿姨们做社会普查,调查大家为什么会患有乳腺癌,而结果和医学调查好像不太一样等等......
再想想这样一个高学历高智商的人,以及拥有同样双高的丈夫,在生病垂危之时,又是何等愚昧。听信中医三个月上山不吃任何东西只吃葡萄就能杀死癌细胞的鬼话,结果把自己硬生生地往鬼门关上推,同去的患者二死一生。
生命是多么可贵,健康又是多么珍贵。讲到生死,年轻的我们总觉得离自己很远....十年又十年过去了,我也开始体会到,什么是同学会,什么是赚钱养家,什么是细纹,什么是“长大后才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有限”。社会环境越来越好,年龄越来越大,想要的越来越少,偏偏变得越来越废柴。憎恨自己的不争气,憎恨自己年少不懂事,幻想假如时间能重来该多好。
这一类的书,往往都是给读者起警醒作用的吧。她来不及了,你还来得及。
趁还来得及,想想自己在做什么,想做什么,然后去做。别让这一生,空留遗憾。一切,都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