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6年3月2日,晴且闷,可能再过完这两天回南天就来了。
最近做的公交车次数很频繁,突然想到之前突发的几起公交车事故,有点心凉。之前2015年6月网上疯传一张名为“公交车上坐哪里最危险”,那时候还半信半疑,现在回去看看这张图,觉得果然是考虑相当不周全,适用范围也较窄的一张没什么用的图,典型的哗众取宠呵。
分以下很多情况来讨论:
从相撞的角度来说,发生碰撞部位的座位肯定最危险,公交车的中间位置最安全。
如果是侧面撞击的话,临近窗户的座位会比较危险,前排睡椅座位仍然是最危险;倘若公交车事故是追尾和被追尾,还需再分开来分析。
追尾前车进而紧急刹车,则与上文中急刹车的分析一致,如果是被追尾,显然仍是最后一排最危险。
所以意义并不是很大,注意力还是放在全民脱险科普上吧。
再问一句,你知道起火自救怎么拿 拿什么来破窗吗?╮(╯-╰)╭
节后更新
之所以跑回这个地方写点东西,是碰巧看到好友的一篇文章,他谈到公司班车上难以分心得提防坐过站的情况:(以下原文)
前几个月经常坐公司班车回家。
我下车的站是比较小众的站,经常只有我一人在那下车。
每次快到站的时候,我都得提心吊胆地把耳机摘掉,在摇摇晃晃的车里挪到前两排,等待司机用模糊的口音喊道:「有没有下?」
「有!」
我极度讨厌感叹号,但还是在我的回答后面加了一个。因为我最害怕喊了一声而司机没听到,眼睁睁地看着大巴以光速冲过我的车站,拐进一条大路。而我呆呆地坐在那,周围的人像看傻逼一样看着我。作为一个尴尬症敏感患者,这种体验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而当我戴着耳机听歌听high了的时候,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讲,最好的方案,显然是在每个站都停10秒钟,无论这一站有没有人下。10秒钟的idle,以及前后的减速、加速时间成本,在整个行程的尺度来看可以忽略不计。
而这种方案带来的体验提升是巨大的:我可以淡定地戴着耳机(而不需要提心吊胆地等待司机喊话),在班车停稳之后悠然自信地走下车(而不需要在汽车运行过程中就摇摇晃晃地挤到前面)。我的心理压力、安全性获得了极大提升,而下车失败的几率也会有明显的减少(除非我在车上睡着了)。
更重要的是,我全程无需跟司机互相喊话,稳定、可预期的固定机制代替了模糊、易受干扰的人类语言。
后面他提到的“每站均停10秒”模式其实看起来很像地铁也像真正意义上的BRT,但实际运用到公交,考虑到路形、人口密集分布程度、大部分依赖公交的中小型城市,并非是如此简单的。
寒假回家,在大亚湾很意外的发现了惠州公交都有了红色凸起按钮,要下车的人直接提到按到,自然会有声音提示,司机也会停车;而对于这个故事中的朋友,他的问题在于处在一个客流量小的公交站却无下车意识,这个问题目前来看还是个人因素占比重多。
城市建设笔直的道路、无人车无人公交、下车提前按铃、每站必停公交转地铁模式,这些都是将来5年-10年左右重点城市发展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