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比我想象地要细腻,不过《挪威的森林》动人之处仍在真实,对爱情最客观无掩饰的描述,由灵魂引至肉体,又由肉体返至灵魂,反反复复,游游荡荡,逡巡不前,迷惑而又迷人,总不免让人发出"意欲何为"的叹息。
不是村上狡黠,特意构建了一系列矛盾重重、不知何去何从、无法定义的人物,而是现实中本就无处不有类似的迷雾,却被世人以见多不怪而漠视抹杀了。
主人公渡边在文中表现出精神与现实世界的两面:一方面比肩麦田守望者,以自重自律守信坚守精神上的洁癖,对身边每个与他互相吸引并发出求助信号的有心人都真诚以对,竭尽所能,赢得掌声无数。但另一方面,他任由肉身在世俗的泥潭里摸爬滚打,纵情声色随波逐流,又招来骂声不绝,像极了天下第一情种宝玉石兄,肆意分身,历练一场,痛定思痛,遂成这亦幻亦真的挪威森林。
本书中,直子、绿子、初美先后靠近了渡边守护的那口井,而渡边在守望持护时又深深为之吸引,自己也差点儿同她们一起迷失了。直子和初美自杀的起因大同小异,困于失去,了于执念。只有绿子,在得到渡边的友情赞助后心如明灯,逐一挣脱困惑,奔着亮处去了。
直子类似于和宝玉青梅竹马的黛玉,精神依恋趋近于病态,虽然比林妹妹多了些烟火气(石兄不忍亵渎仙子),却仍然没能保住同样优秀而又脆弱的恋人木月。当木月不堪重负以死卸任后,曾经目睹姐姐上吊自尽的直子再次受到重创,尽管有木月的替身一一渡边的倾心相助,仍然不可避免走上了姐姐和恋人的老路,舍世而去。
而初美是直子的另一个分身,除了美丽知性优雅,兼有风趣幽默,简直就是大众情人,结果仍以自杀告终。按说初美没有像直子那样的家族遗传精神病史,又自强独立,却也鬼使神差掉入了爱情的陷阱。恋人永泽近乎全能,优秀得让人掉口水,耐何美中不足,永泽自保第一而难以长情待人,乃不可强求之人。永泽曾暗示渡边助人为乐接盘初美,希望初美可以转移注意力,以减少自身压力和愧疚。偏初美不肯弃,终究不得,寂寂毁于强求,只将遗憾和愧疚留于在意之人。
绿子家有重负,一直缺少关心照顾,所以一遇到好心肠的渡边时就不由自主靠近他。绿子身上有直子没有的爽快,有苦中取乐的本事,有与渡边最接近的社会价值观,最关键的是,有直子和初美都给不了的对渡边的景仰,还有激发渡边潜能的驱动力。
诸位看官,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博爱的男性暗藏于心底的小心思,其隐蔽性一点不差"女人心 海底针"。那就是保护弱小、被人仰视的潜意识。连渡边这样成天打破脑袋不断自省的人都差点成功骗过自己,在研究自己怎么了和更想和谁在一起时屡屡做出有违本意的论断,一直被别人的需求牵着走。
先是充当已过世的好友木月的替身去抚慰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然后在绿子父亲临终托付下暂时充当毛脚女婿的角色陪伴绿子,又被即将出国的永泽推荐照顾不愿放弃的初美的情绪,他那发自真心的尊重和用心照料,简直就是天使在人间。
天使当然受欢迎,哪怕能力有限,只要爱心无边。
直子回报渡边以感激,并一直努力让自己把对木月的思念和感情转移到渡边身上,这是渡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那口井就是在此时闯入了渡边的精神世界,渡边把对木月的思念渐渐转移到对直子的守护上,俩人一起在漫天迷雾里摸索前行,最终因直子的放弃而功亏一篑。
绿子就不一样了,除了感动外,还打心底里觉得渡边是最棒的。绿子对渡边的需求和感觉甚至超出了渡边的自我认知,这让渡边不仅在绿子的世界里找到了存在感,还由此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动力,最终从直子的世界中抽离而出,开启了拓展自我的新生活。
至于初美,感动归感动,却难领渡边的情,既没听渡边的劝,也不给渡边代人受过的机会。初美的离世,倒是让渡边彻底告别了永泽式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与无所谓割裂后,迷雾散去大半。
本书最清醒理智者莫过于过来人玲子。玲子不止是渡边和直子间的纽带,还是虚幻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一个通道,同时也是过去与未来间的跳板,她帮助渡边在迷雾与清朗间穿梭往来,适应分处两个世界的情感纠葛。虽然玲子也是一个病人,也有被社会痼弊坑害、被爱她的守护人看丢的经历,但她通过喜爱的音乐治愈伤口修固防御,在帮助直子和渡边的同时,自己也具备了不依赖于他人再次回到现实世界的能力和信心,这大概才是作者真正的关注点。
人生就像各种旅行,有迷眼醉心的风景,有不知所终的诱惑,有徬徨无奈的挣扎,有茫然无措的寻觅,有两头为难的选择……所有这些几乎都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不例外。
但是,对错是相对的,好坏是相对的,进步落后是相对的,激进保守是相对的,主动被动是相对的,关爱无情是相对的,亢奋冷漠是相对的,正常与否是相对的,有病没病是相对的,优劣是相对的,无量前途是相对的,就连守护与放弃也是相对的……谁要是执着于绝对,立时迷雾重重,聪慧美颜就此失灵,连累着上心人一起迷途难返。
其实,不怕心眼迷醉,不怕诱惑上身,不怕疑虑丛生,不怕寻觅无果,也不怕选择错误,甚至不怕遗忘与被遗忘、惦记与被惦记……人生最怕什么?人生最怕厌弃!
人生不经厌弃!
自我厌弃尤甚!
坎坷不堪的旅程难免遗憾但充满期盼,半途而废的旅程把曾经的美好一并供给了遗憾。
直子在失去姐姐后开始厌弃自己而不自知,无法给予木月放松的自我。
各方面都很优异的姐姐是在得知了叔叔自尽离世缘于家族遗传病史后难以自拔而上吊自尽。
深得直子厚爱却一直无法帮助直子恢复活力的木月可以怀疑自己的能力,放弃了努力,把问题留给了渡边。
渡边在失去好友木月后,在心理上一直停留在与木月最后进行的那场台球比赛上,开始与永泽一起纵情于声色,以肉欲麻醉自己的痛苦。直到几年后遇见绿子才再次拿起球杆找回了从前的自己,不再随永泽四处寻欢。
而绿子在遇见渡边前一直感觉自己对于亲朋好友来说是个累赘,不被别人待见,无人关注,面对渡边的容忍和呵护,一度失控,贪婪索取,直至病父亡故才又找回家人给予的亲情,不但恢复了正常心态,又在渡边行将自弃时拉了恩人一把。
玲子也是,曾被厌弃,也曾自弃,深爱她的丈夫也只是陪她走了一程就被她推开,反反复复后,发现只有自己深爱的音乐可以终身相伴助她立足于两个世界。
喜欢爵士乐的村上特意在书中考察了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喜欢音乐到骨子里的渡边、玲子最受益,可以借助音乐获得解脱。喜欢但感受不深的其他人各行其事,只偶尔在情绪低迷时得到抚慰,或在开心时助兴,或借助音乐为自己加分……这大概也是一种遗憾,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音乐的精髓,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音乐的魔力。
作者的青春期在住校求学、多边恋爱、打工助学等多种体验中稀里糊涂过去了,但是作者用《挪威的森林》来祭奠那些受困于社会问题的同学、朋友、恋人以及逝去的青春。
在村上的笔下,青春不只是迷茫,青春也不单纯是情欲,青春更不应该是时势的牺牲品。让村上怀念的,永远是那些无关紧要的细微小事,是毫无保留的真情,是含蓄谦忍的善意,是若有若无的期盼……
作者赋予每个人物两面性,以此揭示人的社会属性与本性间的冲突。对于不能正儿八经摆在台面上被探讨的事,不妨尝试以书名表达内心深处的渴望。大概连村上本人也只是在书里畅所欲言,借别人的嘴,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释放那些无处安放的情绪和心思。至于灵魂,默默潜伏于音乐中,知者自谙。
或许有一天,我们可以直面赤裸裸的人性和社会怪状,它们将从《挪威的森林》里走出来,从所有埋藏了心愿的书中走出来,晒着阳光,不治而愈。
摘抄书中喜欢的句子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迟早会将我们俘获在手。但反言之,在死俘获我们之前,我们并未被死俘获。生在此侧,死在彼侧。我在此侧,不在彼侧。
渡边在木月死后,明悟的一段对生死的感受,那年他才17岁。
对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是不屑一顾的,那种书不足为信。不是我不相信现代文学。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上面浪费时间。人生短暂。
渡边与永泽刚认识时,永泽发表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态度,说的一段经典。这句话在真实世界也很有借鉴意义,但也不能绝对。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乱交朋友罢了。那样只能落得失望。
这段话是绿子刚认识渡边时,问他怎么老是一个人待着,一个人干这干那的,而渡边自嘲回答是喜欢孤独,绿子解读出了他的“喜欢孤独”。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
这段话是永泽自己的理解,是向渡边的解答他的提问。永泽就是这样一个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的人,有时候你会觉得只这样的人才能成大事,有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