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妈妈用一个铁夹,夹着各类票据挂在墙上。有肉票、糖票、煤票、煤油票、粮本等,每月按票面限量购买。每年年初,每家拿上户口本到所属居委会领取票据,在每一个办公桌前领取一种供应物资的票据。每到这时,居委会人山人海,大家排队挨个领取。
姐姐们参加工作早,户口没有迁出,我家可以领多2份。所以,每次妈妈总是要交代不要说姐姐们参加工作不在家。
1.肉票
妈妈工作的单位门对面就是肉店,由于熟悉,店员给了妈妈方便,一张肉票让妈妈每次买半份的量。那时没有冰箱,想要给长身体的我们相对合理均衡的食物,妈妈想出了这一招。每次都要趁没顾客的时候匆匆买回,对于这肉店店员,妈妈太感激了。春节可以凭肉票买回香肠,这就要到中山路的市场里排队购买,经常是排到了,香肠没有了。所以,买到香肠回家架在架子上晾晾,光看看就觉得很幸福。
2.煤票
煤店就在街口,离家不远,买煤是最痛苦的活。买回煤来要做成煤球,和煤需要河里的泥巴,这可怎么办,爸爸不在家,捞泥巴只有求助于邻居。后来发现建房子的红泥巴也可以,把邻居建房剩下的泥巴偷偷地挖了。做煤球要模具,旭弟的爸爸是工人,他做的模具超级好用,还做了可以站着敲煤籽的工具,这可比用一把铁锤敲方便多了。那时我很羡慕有个工人的爸爸或哥哥,这样就不怕做煤球了。再后来有做好的煤球出售,这可让妈妈松了一口气,不用担心捞泥巴,敲煤籽和晾晒的地方了。一张票可以买回煤球20个,这个任务由我完成。
3.糖票、煤油票
那时买白糖,红糖都是用旧书报做成的纸袋,遇到春天潮湿的季节,糖不干爽,纸袋子黏黏,这时买回糖来总是觉得亏了。经常停电,要不是有姐姐们的份额,我家的煤油估计也不够用。
4.粮本
每人每月供应大米20斤,有时会折一部分为面饼。粮店里量米的机器好神奇,把插梢一拉,大米流入米格,有10斤,5斤,2斤,1斤,1两之分。每次买米,就被这个神奇的量米器吸引。买米要排队,家里都让小孩去排队,然后再由家长带回家。有一次,外公让我去买米,我从队末排到跟前,最后顾客都走了还不到我。我慌了,粮本要是不见了那就坏了,我问店员为什么没有我的,店员问我粮本上写的什么名字?我说:“是我阿公,我不知道名字,就是阿公”。大家都笑坏了,到粮店首先把粮本上交,说上你要购买的数量,然后排队,念到名字的才付款取米、取回粮本。这时,外婆来了,找出阿公的粮本把米买回家。“我阿公的名字叫阿公”成了我们一个开心的记忆。
凭票生活的岁月虽然物质不丰富,但是我们都学会珍惜,节俭,互相关心。老家有时会送煤来,妈妈就把家里的煤票送给大姨或者其他兄弟。妈妈说那时一张肉票,总想着要买点肉给大丈还是要买给自己的孩子而纠结。邻居家煤油不够用,妈妈把省出来煤油票送给邻居。供应的花生油,妈妈每月都囤起来,把粮本里省下来的份额折成全省通用粮票带回老家。
在物质紧张的岁月,一张票就是一股爱的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