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文字:诺尘
2016年末,时间较为宽裕,看厌了北方萧瑟的秋末冬初,突然想去南方感受下冬日暖阳,随即选定了一个早就想去却又始终未成行的城市-大理。
记得第一次对大理的印象来自于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中对大理的描述,虽然对先生描述大理的语句已经模糊,但当时的那种向往却印在了我的脑中,之后就又通过各种渠道加深了对大理美好的印象,总觉得这个有着诗般名字的城市会让人满腹情怀。
旅行开始,先乘机到了昆明,再转机前往大理,记得多年前,曾来过昆明,当时大理还未修建机场,想去大理只能乘坐汽车,外加行程较紧,故未能成行,而现在的交通如此便利,也终能使我如愿以偿,但也隐隐担忧,会不会随着交通的便利而导致梦中的大理也像乌镇一样充满了商业化的气息,不过好在的是我去的时候并不是旺季,应该没有那种人满为患的情况。
走出机舱后,气候格外宜人,不冷不热,不湿不燥,这的气候就足够使人放松且忘忧。初到大理并未直接前往大理古城,而是先到了双廊,因为双廊紧邻洱海,想先感受下大理四景之一的洱海月。来到洱海边上,首先的感觉是舒适,洱海映着不远处的苍山,用水软山温多了那么一丝柔弱,用山清水秀来形容少了那一丝辽阔。驻足远望,感受碧波辽远,烟波浩渺,总透着那么一丝禅意,让人心旷神怡。怪不得那么多的艺术家,像舞者杨丽萍、画家赵青、作曲家三宝都选择在此修建私宅,风光旖旎,确能让人心思悠远,抛开世俗。
双廊并不大,走在街上路两旁有当地居民卖着当地的一些特产,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水果,透漏着那么一丝诱惑和新奇。双廊的住店也很便宜,许多都是当地人在自家的地上盖起的旅店和客栈,主人也不招揽生意,只是在院里泡壶茶,静待客人的光临。一切都显得那么闲适。
隔天启程去了大理古城,大理古城面朝苍山、背靠洱海,典型的依山旁水,抵达大理已是傍晚,却丝毫未有初冬的凉意,进城后远离都市,望山痴水这种辽远的豁达感,让人一扫旅途的疲惫。虽商业化气息也较重,但未能掩盖近千年的古城风貌,大理古城不似江南古城透漏的那种柔情,有一种独特的苍茫豪情的感觉。大理的客栈在淡季价格十分亲民,而环境却出奇的让人赞叹,不管是室内还是庭院,都堪称一景,充满意境,客栈老板也都很好客,品茶谈天,可能五湖四海的陌客,盏茶间就可成为至交。或许越远离尘嚣,越能真心以待吧。
这个季节登苍山并不是时候,上面气温较低,且漫山的杜鹃花不是开放的季节。但游人依旧很多,坐缆车至顶,延栈道继续上行,海拔较高让人易于疲累,但环顾四周天高云淡的美景,顿觉又有了力气。快到顶端的时候,看到了有“山巅之湖”、“龙池”美誉的洗马潭,那么一方潭水,就像一颗蓝宝石一样嵌在山巅,很难想象这距今如此悠远的潭水,竟能保持着如此纯净,未有丝毫污染,让人不忍也不能亵渎。登至山顶(海拔3966米),喘息过后,开始赞叹,看看近处的洗马潭,看看远处薄雾中的洱海,再看看四周的“云淡风轻”,宛若仙境,让人流连不肯离行。怪不得那么多的诗人都喜欢登高望远,景色就透着那么一抹诗情画意。
崇圣寺三塔是来大理必去的地方之一,曾在哪本书上见过三塔的照片,当时就特别感叹其脱俗,来到实景更觉照片不及其万一,三塔巍然耸立,四面开阔,配以天高云淡,意境悠远,竟不觉此三塔以千岁开外。三塔四周布局巧妙,前后小湖更将三塔映衬的不似人间景色,吸引了无数摄影爱好者。在此拍摄照片,不用费力寻景,不用事后精修,随目光拍摄皆成佳作。如若不是天色渐晚,真是不忍离去。
一段旅途总有结束的时候,虽在此地体会着慢生活的惬意,但总止不住时光的流逝,早起,看看日出,收拾行囊,临街买上饵块和乳扇,和摊主道声再见,应是不止和摊主,而是和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给我的感觉道声再见,离开这里,就又要回到世俗里去忙碌自己的人生,回想旅程,意犹未尽。
虽然已走过了许多地方,但大理却是一个让我宁愿于此度过余生的城市,四季如春、如诗似画、解愁忘忧,如有机会可长居一次,定感其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