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参加了由汪涵聪老师主讲的《福州摩登:三十年代的福州社会与生活》分享会,汪老师从地理风俗,政府事业,工商百业以及名胜建筑四个方面具体描述了民国时期福州的历史风貌,囊括多个社会领域,涵盖面广,获益良多!
听完分享会已近中午,临时起意想再去仓前一带逛逛,于是乘公交160路到跑马场站,再过街往师大方向走到七星巷林森故居(现为仓山区图书馆分馆),不巧中午闭馆,只好经由旁边的程埔路——进步路——对湖路,最后到槐荫里。
一进槐荫里,就看到一路的脚手架和砖瓦,看来已经开始大面积修缮老建筑了。据说影后蝴蝶1936年随丈夫潘有声回福州度蜜月时住在槐荫里5号,但从照片上看应该是槐荫里4号(现为仓山区广电局宿舍)。槐荫里5号此刻正关着门,门上贴着“有房出租”,印象中她早已沦为在庭院中打几张桌子卖沙县小吃的餐饮店了,每到中午就挤满了觅食的学生们。
沿槐荫里走到乐群路,看到乐群路也在翻修中,路上满是泥泞和杂乱。沿乐群路往福高方向走去,在原福建神学院旁有一栋正在修缮的老建筑,平常被围墙拦着看不到,今天趁此机会进去看看。满屋的油漆味,只得匆忙走一圈,随手拍几张照片。问了工人师傅这栋是什么楼,说是闽海关楼,查了相关资料,应该是闽海关税务司公馆旧址。
出了闽海关税务司公馆旧址,继续向前,路过神学院,福州高级中学,就到石厝教堂,石厝教堂的围墙也已拆除,正用铁栅栏恢复旧时的外观,但目前还处在一堆乱石砾中,不知何时完工。今天汪老师说他留学英国时常见这种风格的石头教堂,因为石厝教堂本就是英国圣公会的教堂,所以“就是从英国本土搬过来的吧”!
过了石厝教堂便是福高的后门,大门敞开,操场边上的体操馆(力礼堂)也正在装修中。
继续向下走就到爱国路,已经修好的爱国路2号的美领馆去过几次,就不再进去了,拐到美领馆对面的一条小路上,这条小路也不再是原先的水泥路,而是铺上了石条,穿过小路就可以走到对湖路的后半段,正对马场街。
走过小路到对面的马场街,一路在小巷中穿行至马场后街,再重新回到对湖路中段(师大附中后门)位置,沿对湖路往麦园路走去。往常逛仓前一带,我总会将终点设在泛船浦教堂,就像是个歇脚的地方一样,然后再从桥南坐车回家,但是今天并不想走这条线,而是想去看看上次去螺洲古镇探寻时没能进去的陈宝琛故居。
于是到麦园路口时往麦顶小学方向右拐,进入立新路,走一小段就到了万春巷,惊奇的发现麦小后门没关,里面有一栋老建筑平时只隔着铁门望了几眼,也没能进去,今天运气不错呵!
由于放暑假,既没有学生也不见施工队,空无一人的老建筑,虽然是大中午,还是有点发怵,壮着胆子硬是走进去了。一股腐臭扑面而来,剥落的墙体和天花板,摇摇欲坠的楼梯,零落的垃圾,虽然外面阳光刺眼的不行,但屋子里还是晦暗不明,在一楼只敢走进唯一明亮的房间(其实也不明亮),房间貌似都有壁炉,腐臭越发的浓重,不敢多待赶紧退出来。
往里走到楼梯边,纠结了半天要不要上楼,想着好不容易进来了,就不要错过,于是硬着头皮走上楼,二楼看起来明亮多了。
走到靠回廊的房间看了看,墙上的挂历停在2007年,还有1987年的老挂历糊着的墙面和贴在墙上的某个小朋友的课程表。走到回廊外,透过残破的窗户看到外面生机勃勃的绿茵场。其他房间都不敢走进去,只在门口观望了几眼便下楼了。
走到楼外看到有一面回廊的水泥剥落了,露出了回廊原本的样子。原来的租客为了扩大房间面积,将原本是回廊的一部分用水泥封住,改造成房间的一部分了。仓山老建筑许多住户都会这样改造,所以看到的很多老建筑已不是原貌。
出了楼走到大门,发现门被锁了,只好叫保安大叔开门,大叔惊讶我怎么进来的,不由分说地把我轰了出去,从保安大叔口中得知这栋楼以后将作为学校的图书馆使用。这些老建筑修葺后多是作为图书馆,博物馆,咖啡馆之类,老旧的物件终于可以在斗转星移的时空里发挥了新作用,而不再只是披着沧桑的外皮凄凄艾艾地躲在回忆里!
走过万春巷即到达地铁站上藤站入口,乘坐1号线至排下站,再从排下公交站坐3路公交车到终点站螺洲镇,螺洲镇政府旁边就是陈宝琛故居。
一直执着于陈氏五楼是因为其中有一楼名为“晞楼”,我总是戏称那是“我的楼”。陈氏五楼按建造年份依次为赐书楼,还读楼,沧趣楼,北望楼和晞楼,“晞楼”是最晚建成的,但一入景区抬头望见的便是“晞楼”。
晞楼连着北望楼,与还读楼之间还有个西式大露台,白色的砖石建筑和中式深色的木质建筑搭在一起显得有点别扭,据说此露台是陈宝琛纳凉赏月之处,无奈下午阳光毒辣,实在不好久待。
最喜欢的还是沧趣楼,沧趣楼前的庭院真是别具园林风貌,亭台水榭,假山鱼鸟,一片荫绿。靠在沧趣楼二楼的廊椅上,看着静悄悄的庭院和池里鱼儿的游戏,偶尔的凉风吹散淡淡的暑气,一片安宁,可以这样呆一下午!还是这种无人景区适合我呀!
应景写首打油诗:独坐沧趣楼,望鱼池中游,亭榭相照看,思载空悠悠。独坐沧趣楼,闻鸟鸣啾啾,绿荫从旁映,人心静净柔。
在沧趣楼待了好一会儿才下来,接着看了最后一座赐书楼以及陈氏家训馆。话说末代帝师陈宝琛这三朝元老留下的家训“持其志勿暴其气,敏於事而慎於言”,应该是其在朝为官数十载的经验所得了,恐怕他老人家一生唯一的遗憾便是举荐了同乡好友郑孝胥,睿智通达之人尚且有识人之误,况吾辈乎!
逛了半天也该回家了,原路返回。偷得浮生半日游,捋一捋近来浮躁的情绪和烦闷的心情,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