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文:龙娟
一个出嫁了的女儿,总回娘家,委实不合理!我自以为是。
母亲微信发来照片――一树成熟的枇杷,并一再嘱托我回家偿偿。我不喜欢吃枇杷,可是感觉却之不恭,便也去了。
快进村口的时候,赶上大雨倾盆,打远就望见母亲打着雨伞,在村头那段古老的大柏树下,用力往我的来路眺望。近时我踩车开门,让母亲快上,母亲笑笑:“衣服湿了,走走就到,走走就到”。说着便一瘸一拐走有距离了。
到家里,母亲早已烧一坑火,我们围着火塘而坐。故乡的夏天,格外凉爽,碰上下雨,尽然是生火,无论冷不冷,尤其是贵客而至。
这一半天,母亲欢喜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嘴里不停地说话――要不要再吃点饭;要不要加件衣服;要不要去床上息会儿觉……人,每活一个阶段,都有心性的改变,我在十九年前的《乡愁》里提到的母亲,她干练,利索……如今她的啰嗦,估计诠释着是我不能懂得的更深远意义!
母亲又坐耐不住了,起身站起:“那我们去摘枇杷,现在?”听着母亲话里撩过的央求,突然意识到我伤了她的心――既不息觉,也不加衣,又敷衍了她一桌子的好菜……
“好的,我都流口水了”我哄着母亲找到篮子起身就走。 母亲不知道,我20多年来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已经让我厌恶了枇杷的味道。所谓儿时我对枇杷的钟爱,大概是可以充饥罢了!
“篮子太小。”母亲一边递过背篓一边说:“你都21年4个月没吃过家里的枇杷了,不流口水才怪呢!小时候,你都是从枇杷刚开花就开始念叨吃枇杷……” 竟想不到,我不吃枇杷的岁月,在母亲的记忆里,清晰到确切的月份!
走出门口不多远,就是山,从前通往枇杷林的路,已经荆轲成林。依稀还能看出一条路的模样。看是刚刚开辟不久的样子。
“小心,别被刺着……”母亲抢在我的前面,帮我拔荆开路,生怕我被挂伤。她一股脑儿地兴奋,忘记带上处了十几年的拐杖,走路也不一瘸一拐了。
“你刚走时,我年年留路,你老不回来,后来呀,我就不折腾了,荆轲啊!草啊!就任它长了,枇杷都鸟儿吃了吧?”!母亲的语气很轻,话很沉!
“今年你回这边定居了,我就又打理了”母亲回目冲我笑,像个拥有了全世界幸福的孩子。
到了枇杷树地儿,最让我触目的不是黄澄澄的枇杷沉甸地挂满枝头的景象,而是母亲亲手用树藤往枇杷树上塔架的梯子。我站在树下,生平第一次认识我这20多年来一去不复返的远嫁绝非是我所谓的幸福,而是死亡,让母亲痛彻心扉的死亡。
我攀梯而上,照着母亲的意思把枇杷摘下,一背篓,两背篓……直到母亲笑着点头说算
回家路上,母亲一趟趟陪我把枇杷背回家,总是用力帮我将背篓往上顶,生怕我吃苦了,可我感觉仍有千斤重,因为我背的不是枇杷,而是母亲二十多年里累积的心思,沉甸甸的。我忍不住反手抓住一串,边走边吃,十分酸涩,我不禁泪眼迷蒙。但我喜欢这个味儿,将一生不变!因为我懂得了母亲的啰嗦里所诠释的更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