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我,用周一至周五的眼光来看,是“不思进取”的。周末我很少读书思考。也常跳过写作日更。
因为我把周末全部时间奉献给了家人。尤其是孩子还比较小,很需要母亲的陪伴。只要没有特殊情况,这种奉献就是无条件的。
今天是外出游玩的一天。趁着孩子在汽车后座上躺着睡着了,我们还没有到家,拿出手机里写点儿什么。
前些天我回忆起自己儿时学会骑自行车的过程。当时很有感触,一直来不及成文。今日正好利用碎片时间把当天散乱的思想片断加以整理。
关于我六岁那年学习骑自行车的事情,我曾多次回忆起来。在不同的时间段、年龄段回想这件事,这件事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来。共同点都是我把它看作我记事以来最成功的头一件事。
六岁那年,我对家里那辆闲置已久的18号自行车跃跃欲试。在现在的眼光看来,它只能算是童车的一种,但是对六岁的孩子来说,它可不算小。而且在当年它的材质非常好,这也就意味着它比较重。
其实,它并非专门给孩子设计的童车,更有可能是给当时代的青年女孩设计的。
看着家里这个“大件”物什,我的好奇心一天高过一天。
我想骑车子!但是家人太忙了,没空教我。我一天也等不得。于是,我征求了家人的同意,自己把车子推到大院子里玩儿。
我统共用了三个下午,学会了骑自行车。刚开始,我免不了总是“啪叽”“啪叽”地摔倒。但是,摔倒后我并没有气馁,而是站起来,同时扶着重重的车子一齐起来。偶尔地,路过的行人看到我摔倒会把我抱起来,再扶起我的车子来。
然后,我就接着骑。我的两条腿站在自行车的正中间。先用一只脚蹬着自行车的一个脚踏板,用身体的重量压在那只脚上,让自行车跑起来。
等自行车跑起来并变得稳定之后,我的另外一只脚再迅速蹬上另外一个脚踏板,把身体的重量压在这另外一只脚上,使自行车好继续前行。
再往后,两个脚轮番用力蹬,就这样晃晃悠悠、歪歪扭扭,用了三个下午,我就学会了骑自行车。
我的“学会”不仅仅是会骑,也包括弄清楚交通规则。
我第一次上路,只能说是凑巧了走对了方向。等折返的时候,我沿着原路返回,但这回我变成了“左行”。刚骑出去不久就撞上了另一辆自行车。那个阿姨提醒我说:“小朋友,你要靠右行!返回来靠右,意味着你要过去马路那边!” 我恍然大悟,就这样摸清了最基本的交通规则。
那三个下午在我的记忆深处留下了很深的烙印。童年的许多事情我大多淡忘了,但这件事情却记忆持久深刻。
这件事让我看到了自孩提时我就有的性格底色。
首先,我喜欢尝试新事物。
第二,我喜欢挑战自我、意志坚定、能攻坚克难。
第三,我做事比较独立,不喜欢依赖别人。
第四,我善于从实践中学习新事物。
这些宝贵的性格特质一直陪伴我至今。
回味当时的父母,他们在这件事上的处理至少体现出下面几种素质:
第一,父母虽然对我管教较言,但在这件事上对我没有条框限制。没有人规定自行车必须由别人教会,父母亲对我要自己学骑车子这件事既没有过度赞誉也没有觉得不可能。
第二,父母没有过度关注或保护我。他们既没有每天询问我学车的进度,也不觉得我磕着碰着或者把一辆新车子摔坏碰坏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我常想,假如我孩子要骑自行车,我可能会想办法教他,因为我还算是一个好教官。但是我更应该像我的父母学习,自然放手、孩子自身的力量才能得到发展。
学骑车这件事,真是常想常新,每一次都能砸吧出不一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