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叛逆的青春期少年,往往就会有个焦虑的更年期母亲。而这种时候,只有一个关键法门——耐心是最好的陪伴,是最有效的爱。
儿子15岁高一那年,我们母子矛盾达到顶峰,导火索不出意外的当然是电脑游戏。五一假期的三天,儿子几乎打了三个整天的游戏。在第三天的黄昏,我终于忍不住开始絮叨了,先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叫他吃饭,然后是希望他饭后去院子里走走,哪怕是去超市买瓶饮料呢,但他都头也不抬地回绝了。我终于忍不住了,越来越烦躁,语气越来越不耐烦,催促也越来越急,进而指责。而他开始顶嘴,开始冲着我吼,气愤之极我砸碎了杯子,扯断了网线,我的情绪开始失控,哭,大吼,我终于忍无可忍地冲出了家门。
外面在下雨,我坐在车里,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仅存的理智告诉我,别开车,会出事的。我在车里呆坐着,看着雨刷器来回的拨动。我只知道一点,那就是这不是我要的生活,这绝不是我要的生活。我不能让自己陷于这种疯癫的生活中去,我讨厌自己歇斯底里的样子,更鄙视自己束手无措的无能。我希望自己优雅,淡定,从容哪儿去了?我开始问自己,我想要怎样的自我形象,我不愿意陷入这样的生活泥沼之中,那么我应该创造自己怎样的生活?
看着车窗外的瓢泼大雨,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决心,首先是我再也再也不允许自己大喊大叫,疯狂疯癫的样子了,我盯着后视镜中自己的眼睛狠狠地发誓。无论如何,这是第一步。
从那天开始,我跟儿子陷入了类似冷战。虽然下班进门看到他在打游戏,我还是会怒气冲头,每每我开始冲动有要指责他的时候,我就把自己关进洗手间里咬牙切齿地跟自己说:我还是先对自己负责。,他该对自己负责,他也能对自己的负责,不论未来什么样的结果,现在我都无能为力,首先能做的就别把自己逼上疯癫。
一天一天的忍耐确实很辛苦,我为了能闭嘴,宁可不开口,有时为了忍住话到嘴边脱口而出,真的恨不得牙根咬断。我也一改以前下班进门先去儿子房间的习惯,既然我看不到他写作业,我又何必去看他打游戏呢?
但也有一些好的现象开始慢慢显现,儿子在家里开始放松了,反正在打游戏这件事情上他也是全然公开的了,听到我进门的门响也不慌慌忙忙的装样子读书了,我从电脑跟前经过,或者再敲他房间门的时候,没有再像以前一样,首先做出一脸的不耐烦以及一副随时准备战斗的模样。
为了避免冲突和生闷气,下班后我开始花一些时间给自己,去院子里快走或者泡个澡,有的时候跟闺蜜聊天八卦一会儿,或者看看时尚杂志,总之把晚上的时光安排给自己。虽然我有时也会暗暗担心这个孩子现时的作业和未来的就业,但想想还是忍住絮叨吧,不管怎样总是好过立刻马上就过搞得家里鸡飞狗跳。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儿子已经相信我不怎么会批评他,指责他了,也不再对我冷言冷语冷脸了,冷战开始出现了缓和。我也不是全然不搭腔了,有时帮他切个水果,倒杯子果汁,他也会说一声谢谢。而之前,他会拒绝我提供的一切好处,因为对他而言,妈妈的好处后面往往隐藏了一个要求,根本就是糖衣炮弹。
跟儿子的沟通和交流中,我掌握的原则就是一言不合立刻闭嘴,说一句好吧,然后转身走开。在这样的原则下,我们偶尔也能就热点新闻等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聊聊天了。而涉及到学校,学习和成绩的话题,我都主动避免。母子的邦交逐渐开始正常化。
转眼到了暑假,儿子在校外报名参加了个数学课外班,因为离家比较远,我负责车接车送。在封闭的空间中,谈话就有点不可避免,刚开始他要么装睡,要么继续用手机玩游戏,偶尔的搭话也仅仅限于“嗯,好的,知道了”。这些情况虽然我心里也暗暗不爽,但是本着“气氛为先”的原则,我都忍住几乎要脱口而出的话,维护着能使谈话继续下去的气氛。就这样基本上没有“反对”的谈话维持了三个月,我和儿子之间的对抗性气氛基本上消除了。我所说的消除的意思是:当遇到我与他意见相左的时候,他也能认真听我讲完,而不是我还没开口,他就早已一脸的不耐烦了。而现在他对与我交谈的警惕性开始放松,对我回答的“不”开始也能坦然接受了,而不再是以前,我们互相说“不”的时候,往往就意味着一场口水大战即将爆发。
五个月过去了,儿子拿到了学校本学期优等生的数学二等奖,虽然语文和英语,还是刚刚过平均线,但在他擅长的数学和物理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进步。孩子自己心里还是有数的,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时候玩乐,也并非完全不上心。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跟反馈的是孩子在学校学习效率很高,课间有的时候还在写作业,建议我鼓励孩子多做些运动。我有些无奈地说,他也做运动,不过主要都是手指运动了。看着孩子的成绩单,我有点欣慰,也有点无奈的笑了。
孩子总会长大的,静悄悄的,在你看不到的时候,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他不知不觉地就长大了。这就是时间的力量。作为一个母亲,也许,耐心是给孩子更好的陪伴。而耐心的基础是信任,信任自己,信任孩子,信任时间。我想,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家长的耐心,大概才是更理智、更”有效“的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