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妈妈的路上,边走边学”
尹建莉的三本书我都读了,第一本《好妈妈》对我的影响很大。反反复复也读过好几遍。这次出了第二本,就着电子书快速的读了一遍。收获?谈不上太多,太多的案例,简单又坚定的回答,终究教育很难说非黑即白,那么多的家庭和孩子一起焦虑和心智不成熟,是有多么悲凉?
书中看似一个个案例解答的过程,还是有其背后的主线:
1、爱孩子,相信孩子。
这是本书最大的一个主线,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年幼时的高质量陪伴,是奠定人格和安全感的基础。溺爱和真爱是有区别的,六岁还不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干家务。这是一种不信任孩子能力的体现,更是控制和包办,没有站在孩子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也就谈不上爱。溺爱的另一面是严厉,超乎孩子自身能力之外的一种要求,比如对学习成绩的过分苛刻(成绩不低于90分),对人性弱点的无法包容(自控力,怯懦,撒谎),对儿童行为的苛责(调皮,发脾气)。
以上两种行径都不能好好的爱孩子。无条件的爱是一种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我爱你因为你是你。足够的理解和陪伴是一切的基础。这好似在银行里存钱,只有拥有足够的储蓄资本,日后相处中的不和谐也可以不偏离轨道。
2、孩子没有问题,所有的状况都来自家庭。
里面有很多问题逻辑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我的孩子很懦弱,每次看到他懦弱的样子就忍不住打骂发脾气;孩子小时候奶奶带,上小学回来之后跟我不亲;阅读对孩子的成绩有帮助,为什么读了几十本书,写作文的能力还没有提高……
以上的问题似乎构成了本书的主要旋律,对孩子的发展和特点不了解,对孩子要求比对自己要求更高,不付出就想这回报等等。孩子的问题都是来自于家庭,孩子出现问题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恰恰是来反观自己的时机,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就会发现孩子的问题就自然没有了,就是如此神奇。
3、教育心态比方法更重要。
里面有太多把家长都快“烦死了”的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是问题。吃饭慢,爱哭,不听话……,这些都是不是问题的问题,都是出自于对孩子成长的不了解,有些是孩子的天性,更多的是个体差异。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才构建了如此有趣的世界。更多的时候是家长放大了孩子的小毛病,不断的纠正与强化,本来可以随着成长消化掉的,成了真正的问题。
于是怎么教育孩子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是否能够不焦虑不攀比?是否足够爱?是否能够坦然接受孩子那些所谓的缺点?放手比控制难,自由比包办难,不说比说更难。因为那些都是需要直接面对自己的内心。焦虑着孩子的问题,反观一下,其实就是对自我的不接纳。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坦然放下孩子的问题,一切都会很美好。
4、改变、丰盈家长自己。
其实这才是育儿中最大和最根本的问题。这也是孩子来到世上带给我们最大的礼物。需要教育的从来都是自己,曾经的个签是:心不贫,子自贵。说的就是家长的的内心丰富程度决定了孩子的人生厚度。于是,读书学习成为了一个做母亲必修的功课,而不是每天盯着孩子的功课。
然而事实是挺惭愧的。哪怕真的付出努力去学习了,最后也会发现,自己成长的速度赶不上孩子。那也没有办法,只能付出更多并且接受现状。我们没有人能够做完美妈妈,但是可以做一个有觉知且醒着的妈妈。
感谢生命中的俩个小天使,给我揭开无数道伤疤,督促我不断成长。你们是来成就妈妈的,而妈妈所得到的远远不止那么一点点的付出。未来还有十几年的光阴,我会努力做个更好的妈妈,感谢俩公主的无限包容。
2017-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