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叶子,两娃妈。心理学工作者,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3年。这是我第57篇原创手稿。
昨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哥哥弟弟一直有些小矛盾,两人的关系有点紧力。弟弟把脸伸出“疆界”,哥哥很愤怒,啪地一下往弟弟脸上打了一巴掌。
看到这个情形,奶奶爷爷妈妈都不淡定了。
爷爷:动手是最愚蠢的事。
奶奶:哥哥,你要爱护弟弟。
妈妈:哥哥,如果在学校里,别人突然往你脸上一巴掌,你肯定会很不开心吧。
所有的大人都在说自己的,都在表达自己对哥哥行为的不满。
大人们都在自己的历程里,而没有看到真实的哥哥。
我们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信息:哥哥脸上的表情,看起来有点儿内疚,看起来有点儿恐慌。
每个人的反应背后,都有大量的关于自己的信息。
爷爷,道德至上,把一个一年级孩子的动手行为等同于人格上的愚蠢。以偏概全,站在道德的高点攻击别人。
奶奶,友善为主,强调哥哥的责任,希望哥哥爱护弟弟。
妈妈,看似循循善诱,希望换位思考,实则内在有对哥哥的期待和要求。
看起来,我们都在实施教育。
事实是,我们都在自说自话。
教育,首先要看到,看到对方的全部信息,看到对方的行为、情绪,看到对方的纠结矛盾。
然后,才能去到真实的帮助和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