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
有的人说
想减肥,晚饭不能吃,因为吃了太多东西消化不了;
不吃晚饭,虽然可能会饿,但是晚上饿饿更健康;
之所以有以上这些观点,并不是空穴来风。网上查了一些资料,据说古人有不吃晚饭的“习惯”,更有引用“马不吃夜草不肥”的俗语来论证人不吃晚饭的好处。
所以,相应的出现了一种新的减肥方式:
过午不食”,实际上是佛家戒律,这个“午”,是指正午,大概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这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就不能吃东西了。后来网上开始流传“过午不食”减肥保健。
过午不食,晚饭不吃,对健康有好处吗?当然没好处。
网上有人讲,古代人就不吃晚饭,实际上这是胡说。翻翻古书,很容易找到古代人一日三餐饮食习惯的证据。上古时期老百姓普遍是两餐制,一天两顿饭。第一餐叫“朝食”,大概是上午9点吃;第二餐叫“脯食”,大概是下午4点吃。《孟子》里讲“饔飧而治”,饔就是朝食,飧就是脯食。这么吃,主要是当时生产能力低下,粮食有限,不得不这么吃。
研究古代食制,很多学者认为秦汉以前,老白姓都是一天吃两顿,实际上也未必。比如《庄子·内篇》说,“适莽苍者, 三餐而返, 腹犹果然”,战国时《日书》里也有记载,傍晚和夜间,还有一顿叫“暮食”。
看起来那时候已经有一天三顿的吃法。但有学者说,可能在当时,有钱人已经开始一日三餐,老百姓还是吃两顿,或许有道理。
不管当时老百姓怎么吃,但据《周礼》讲,王肯定是一日三餐,早上吃“朝食”,之后吃“燕食”,燕食就指午饭和晚饭。所以,上古时候,特权阶级,无疑是一天三顿。
老百姓可能吃不起,一天两顿就凑合了。
所以,第一,两餐制,就算有,也不是为了养生,确实是没饭吃。
第二,如果古人认为两餐制有助于养生,特权阶级肯定第一个上,何必吃三餐祸害自己的身子。
网上所谓古人都是一天两顿的说法,很滑稽。古人也是人,肚子饿了也难受,有条件谁受那个穷罪。
说回营养,首先,一餐混合膳食消化吸收的过程,大概是4-6小时,刚好适合一日三餐。而且,人体内消化酶的分泌,也有早、午、晚的节律性。
另外,不吃晚餐,中午之后就不吃东西了,从大概12点到转天上午8点,整整20个小时不进食,这才真叫吃饱了撑的。
两餐之间间隔时间太长,主要有以下几种坏处:对心脏、免疫功能、大脑有不利影响。
说下潜在的健康风险。
1、激素分泌过高,诱发心率不齐
两餐之间间隔时间太长,不利于稳定血糖。而低血糖会导致应激激素浓度升高。
比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也是一类升血糖的应激激素,这东西浓度升高,除了一些不适感之外,主要容易诱发心率不齐。还有可能增加人体氧化应激压力,简单说就是可能造成自由基增多。
2、脑能量供应不足,减低工作效率
中枢神经的食物主要是葡萄糖,低血糖还会造成大脑能量供应不足,降低脑力劳动者工作效率。长期低血糖,不让中枢神经细胞吃饱,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中枢神经损伤,这类损伤多是不可逆的。
3、降低免疫功能,容易生病
葡萄糖是很多免疫细胞的能量来源,比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低血糖本身就有可能造成免疫细胞活性降低。
谷氨酰胺也是免疫细胞的食物,长时间不进食,循环谷氨酰胺浓度降低,也会影响免疫功能的维持。
葡萄糖还是心肌的能源,低血糖也会对心脏正常功能产生影响。
所以,该吃不吃,绝对不好。过午不食,不是养生,有可能是毁身体。
网上有所谓“首席营养学家”讲,晚上人体不消耗热量,干嘛吃东西。
这种错误太低级了,夜间人体怎么会不消耗热量,晚上人体也要维持体温和免疫功能,大脑活动照样活跃。退一万步讲,晚上睡觉了,人难道可以不用心跳不用喘气?
也有人说,减少热量摄入,有助于保持健康。这话可能是对的。因为到目前为止,唯一确定能延长生物寿命的方法,就是大幅度减少其热量摄入。
这类实验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在不会导致营养不良的情况下,把老鼠的食物热量降低到平时的1/3,老鼠能多活4年,比正常寿命延长了50%。最近在针对猴子的实验中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有些人也在践行这种方法,保证基本营养的情况下少吃东西。至于效果如何,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结论。但即便这种方法有效,减少热量摄入,不代表不吃晚饭。这是两个概念。
想靠少吃减肥,保健,可以每餐都减少热量摄入,一天三顿,该吃还是要吃。
范志红等营养学家也批评过“过午不食”的饮食方式,认为并不具备宣传中的好处,反而弊端颇多。
范志红总体上她是不提倡这种饮食方式的,她说的九点睡五点起,本身是一种特殊的作息方式,即便如此,她也同时强调下午还是要加个餐。这其实已经不是过午不食了。
转载自知乎 仰望尾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