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同事辞职,说起同事的去处,众说纷纭。
有人说去了一家超大公司,听到的人神情羡慕,眼睛瞪成一个O字。大公司平台高、出身好、身份光鲜,收入也不可小觑,大公司自带光环。那位同事的业务能力得到普遍认可,去一家光环耀眼的公司也理所当然。
但也有人说,同事并没有去那家传说中的大公司,而是去了一家区域性企业。孰是孰非,一时间没有定论。
有天巧遇辞职的同事,问起她新供职的公司。她说,确实去了一家区域性企业。我们站在街上聊了一会儿。
同事说现在对收入倒不是那么渴望了,到了一定年纪想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如果能在过程里充分享受工作,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她的眼睛发光,在深处跳跃着小火苗。
她可能怕我误解,又进一步解释,不是现在实现了财务自由,是她觉得对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为了物质而牵绊住自己的工作选择,令自己投入到沉闷且冗长的工作中不值得,她说:“每一天都仅有一次,无法重复与重来,我要学会让自己欢喜。”
与同事告别,刚才还在迈着急匆匆脚步的我慢了下来。街上此时人潮汹涌,每个人都急切地向目的地赶去。各种嘈杂的声音置于身外,世界突然安静下来,内心深处的声音在不停地回响:“学会让自己欢喜。”
但大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渴望——大多时候,我们把渴望都变成了具体的数字,比如存款达到多少、收入有多少、房子几套、职位有多高,以为那就是我们想要的,把这些作为人生攀登的目标。对人生的衡量也不自觉地以这几个数字为判断的标准,看,那些坐拥几套房产的就是人生的赢家。现在想来,这样的判断简单粗暴
也见过在闹市区拥有几套高市值房子的人舍不得穿一件上百的衣服,也见过年收入达七位数以上的人舍不得买一本书。房子再多,能住下的也仅是一套,也只需要一个房间安放每晚睡觉的床板。收入再多,连书也不舍得买,在那些寂静的夜晚,难道只用来回想存折上的数字?
追逐这些外在,看似满足充实,但内心却空虚到了极点,每个不经意的小挫折都足以让自己跌落。
然而,大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做到坦然、淡然地把内心的欢喜作为一项选择的标准。我写了几年的文章,偶有稿费,有段时间,我把稿费视为写文的动力,看似是动力十足,但当为了稿费而写时,不自觉的考量就多了起来,写下的文字似乎有了意味深长的意味,这种意味不是文笔的恰到好处,而是背后突然隐藏了许多深意,这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深意一下子就把我俘虏了,这种写作失去了写的快乐,外在的束缚令人紧张不安。
后来我想明白了,写作本来是一个爱好,为什么非要把爱好与金钱挂钩呢?有稿费则好,没有也不见得不好。这样一想就豁然开朗,没有了所谓的稿费的妄想与束缚,就向冲出笼子的鸟,铺展开翅膀,终于可以自由地翱翔了。
不功利地去做一件事,其实挺难的。现在去书店,摆在一些明显位置的,都是成功科、励志学、心灵鸡汤,不是这些书不好,是看得太多了,总要产生腻味的感觉,也给人们幻想,以为原来模范的人生都是同一种色调。昨天,在微信上转发了一篇卡而维诺的《我们为什么读经典》的文章,堂弟在文章下面留言:“姐,能推荐一本心灵鸡汤的书吗?”他以为心灵鸡汤才是经典。
那位同事辞职后,当听到可能去了一家区域企业,听到的人大多面露可惜,好像只有大公司才是真正的好去处。我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大公司、大平台、高职位……同许多人一样,在潜意识里把人的身份认同等同于人的职位、收入,这些看得见好衡量的指标把我们紧紧套牢,也成为许多人的毕生追求。
然而人生又充满了不确性,职位、收入这些外在附加,也可能某一天就离开自己,我们付出那么多的努力,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它们却脆弱得不堪一击。
我认识一位朋友,辞职前是城市内排名第一小学的老师。在辞职前,她周边的许多同事都嚷着不想干了,可都仍在不想干的工作上继续干着。某一天,她递交了辞职申请,这让那些喊着辞职却没辞职的同事吓了一大跳。辞了工作,她并没有想好做什么。后来在一个繁华小巷做起了手工工作室,闲下来的时候就在工作室里写字。许多到工作室的人看她毛笔字写得好,就问她收不收学生。她就应了下来,教人写字。
现在,她开了一间书房,专门教写毛笔字。日子过得如闲云野鹤般随意。当然这样的轻松并不是一日练成,她自小练习,师从名家,已经积累了二十多年的练习时间。
每次见她,都见到她浅浅的笑,说话慢声但有力量。她送过我两次礼物,一次是一只茶盏,她用毛边纸随着茶盏的纹理一折一折地包裹起来,用一个手写标签封在了上面,我一直舍不得打开,但又怕辜负了她的好意,看了许久,才小心地拆了标签。现在这只盏,我一只随手用着。
她送过我一方印章,也是如上次那样包好,并封在了一个红色的纸袋里,上面写了我的名字。那个纸袋在家里放了许久,一直不舍得扔掉。看她这样用心、满生欢喜地气定神闲地工作与生活,这可能就是我理想生活中的样子。不急不慌,不匆不忙,每步都笃定、认真,举重若轻地处理好所有事项。
我其实是想用这篇文章来回答自己。风雨欲来,职场上的不确定正如预报的暴雨一样,不知什么时候会倾盆落下。不止一次,我对自己说,做你喜欢的,不要为那些所谓物质的目标而禁锢住自己的脚步,拘泥在一个井底一样的天空。
人生大约都要被琐事烦身,账单上的数字、每月还款的负累,但又怎么样。“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到。
我也要看到我的月亮,毕竟六便士易得,属于自己的月亮却难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