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了一篇文章,深有感触,用我的直觉来说,这是一篇深度好文,值得细细品味。对于好东西我都会忍不住的和别人分享,于是我把链接转发了好多个微信群。文章其实很简洁,几个事例说明几个问题,一般来说十多分钟就可以看完了。但是对于某些对阅读没有兴趣的人,如果文章稍微要花点时间,可能就没有这个耐心了。所以我在想,我可以给文章稍微的做一下简述,只希望能与更多的人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受益。 文章用五位父亲的事例说明五个观点:
事例一,童话大王郑渊洁小时候在一次老师布置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写成了《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而被老师处罚,由于自尊心受到伤害最后做了过激行为。最后被学校开除,本来生气的父亲看到作文后发现儿子的写作天赋,回家的路上和儿子说了一句影响一生的话。“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这个事例想表达的是“支持”,用文章里的一句话总结“支持,是孩子不被认可不被接纳不被看好的时候,给他心理上最大的安慰。”
事例二:朱德庸小时候患有自闭症,经常受老师和同学排挤,画漫画,成了他独处时应对这个不友好世界的心理治疗方式。家里条件不好,买不起专门的绘画本,父亲朱育参用白纸和线制作了一个个画册,让朱德庸一直画下去,成了漫画家。父亲同样也说了一句影响儿子的话“动物园里有狮子,有老虎,有大象,有猴子。如果你是狮子,你就做一只狮子。如果你是大象,你就做一只大象。”让儿子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样子。朱育参用行动和语言激励着朱德庸,事例二就是要表达“激励”。文末一句话总结“激励,不是只要你考了多少分我就给你买什么奖品、带你去哪旅游,而是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持续地让孩子感受到——我能行。”
事例三:安德烈·阿加西的父亲——迈克,一位堪称魔鬼父亲,为了把儿子培养世界第一的网球选手,从小就对儿子十分的苛刻。儿子无法逃避,只能争第一,直到成为世界第一。虽然这位父亲不是作者推崇的家长形象,但是也表达了“释怀”。这种释怀,就是深刻地认识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认识到不可战胜和巨大的声名财富是以牺牲某些东西为代价的。如果孩子没有天赋,或是没有进取精神,宁愿他做一个普通人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事例四:乔舒亚的父亲——圭多,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中的一位犹太人,一家人被纳粹抓走带往集中营,为了不让孩子的心理蒙上战争的阴影,圭多骗孩子这是一场策划已久的生日旅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微笑迈着正步,像小丑一样从儿子眼前走过,努力地欺骗儿子,这一切真的只是一场游戏。这位父亲用乐观的精神保护了孩子,以文末一句话总结“乐观,就是即使身处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也要让孩子看到你的笑。”
事例五:索菲亚的父亲——科罗,也是电影题材,电影《完美陌生人》中,索菲亚给父亲科罗打电话请教。索菲亚的男友要请索菲亚去他家过夜,正不知道该怎么办,父亲给了教科书级的答案。“你不能因为他可能生气你就去。如果你去,我希望你能享受到快乐。这是重要的一晚,是人生中重要的一件事,不是可以和闺蜜说说就过的事。如果你要是觉得这会是让你高兴的事情,那你就去做吧。但如果你不这么觉得,或不确定的话,就别去。”事实上,在索菲亚出门前,罗科就悄悄给了女儿一个安全套。用语言,他支持女儿自己做出选择。用行动,他告诉女儿不管做出什么选择,都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科罗教会了我们“放手”,放手就是要给予空间和距离,施以信任和关怀。我想以中国人的观念,很少有人能像索菲亚的父亲科罗那样真正的对儿女放手吧。
文章以五位父亲的事例告诉了我们:支持、激励、释怀、乐观、放手。父亲如何对待孩子直接影响孩子着孩子的性格和人生。成长过程中缺少父亲这个角色,对孩子有莫大的影响。有研究显示,在缺少父亲参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容易悲伤、焦虑。撑起“父亲”这个称号的,是全部的爱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