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阶段,根据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艾利克森的人生八阶段论,进入了建立自我认同感,克服角色混乱的阶段,他们若在此阶段顺利的发展,则可以明确我是谁(自我定位),再进一步确立自我价值,这样也就比较容易知道“我将来要做什么“,或是“我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发展的不顺利,青少年就比较容易对于未来的自己产生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里,不知道将来可以做什么。
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在定位自己和了解自己是谁的时候,除了重视个人的名誉、受欢迎的程度、塑造自我的形象之外,还非常在乎自己拥有哪些能力、成就的表现、以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外在的条件,所以父母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帮助青少年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特别是个人名誉的部分,专家们研究发现,青少年有时表现出对自己的不在乎,和自暴自弃,其实都是为了掩饰对个人名誉的在乎,因为他们从过去的生命经验中不知道可以做什么,所以才会表现出不在乎,如果说在这个时期,帮助青少年了解现在就可以做的事儿,建立成功经验,相信一定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得更顺利。
那么其实青少年看似不在乎的外表下,隐藏着他特别在乎的内心世界。我们焦点强调,“每个人都想更好,每个人都能更好”,那么他现在的状况一定是有他的难处和道理,或者说,他曾经做过很多的尝试,然而没有很好的一个效果,所以说不得不暂时放弃。再或者说,在他的成长经历里,遭受过很多的打击和挫折,比如说,父母的批评指责、同学的冷热嘲讽等等 ,他也就会觉得自己怎么做也是没有用的,慢慢的丧失了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那如果说我们肯定他过去拥有的这些尝试和努力,询问他有没有做得相对比较好的时候、相对比较好的方面?或者是说,有没有一些努力是有一点点效果?就可以帮他找到他曾经拥有的成功经验,那么眼下能做的一点点是什么?把这些成功经验复制、粘贴、扩大,那么他也就会拥有更多的成功经验,这样就会让他改变对自我的认识,改变他对自己价值感的认同。从而进一步重新修正,“他将来要做什么?““他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孩子之所以没有动力、不努力、不上进,其实是他看不到希望,当一个人有了希望感、有了成就感,他才会拥有更多的信心和动力,去尝试、去努力、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