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任教以来,我无论任教哪一学科都坚持让学生们大声朗读,因为始终坚信“大声朗读对于学习记忆是十分重要的”。
坚持朗读,能促进学生感知能力的形成。研究发现,人的右脑贮存了500万年的信息,并且人有一种本能的感知能力。反复朗读能够激活人的感知能力,并能和右脑中贮存的信息形成共鸣,得到一种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并从中获得能量,进而把这些宝贵的感知浓缩和储存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发展,就会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领悟,从而影响和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这是一种积淀,随时间而积存。
坚持朗读,能改变学生的性格。性格内向者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如果学生都能坚持大声读书,很容易使他们爱讲话,性格也就随之而变。内向的人大多都是不会、不想和不善于使用语言的人,当一个人能够肌肉放松、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情感饱满地朗读时,也就是能把自己的勇气、力量、感情、理解读出来时,他就变得外向了。对后进生来说,他们不会大声读书,也读不好。如从大声朗读开始训练,他们能在不间断地读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特别是集体朗读不仅可以激发激情提升自信心,而且反复诵读可以增加学生的胆量,使他们变得大气、大方、大样,还可以相互壮胆。学生即使偶尔读不好或者声音小也无伤大碍,但得坚持,别灰心。曾经有一个学生M,家庭情况特殊导致他不爱说话,学习也不积极,班内许多活动都不参加,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每当读书时,我专门走到他的身边,或听、或提醒,从未间断,他也坚持读起来。想不到一个学期下来,他竟然主动告诉我“老师,我敢说话了,您信不信?”“真的?那就来几句”他随即滔滔不绝地把自己家的情况说了出来,临走还不忘来一句“老师,我喜欢读书,瞧好吧”。
坚持朗读,后进生会被不自觉中带动起来。在四年级一班里有一位“谁见谁烦”的学生A,他从来都不听课,每逢上课就是玩儿,只要不捣乱已是万幸,因为他对于老师的说教“无动于衷”。作为科学这一学科的学习,我曾经耐心劝导过他几次,但效果不大,他只是向我“嘿嘿”笑几声罢了。每当其他同学们朗读的时候,我也走到他身边悄悄指指课本,他很不情愿地打开,可惜一个字都不发音。昨天下午,当我再次让学生们朗读课本知识点的时候,偶尔间走到了他身边,想不到他竟然很从容地找到“大部队”朗读的那一页,好奇怪呀!原本认为他什么都不会的我顿时傻眼了,他不是从来都没有读过吗?为什么非常准确地找到相应页码?更令我意外的是竟然听到他还能小声地读出声音来!噢,我明白了,这是“大部队”熏陶浸染的结果,这更是一个学期以来其他同学坚持“朗读”影响的结果!平时虽然看不到有些学生在读,但朗读的声音在传播,只要他(她)听力正常,多多少少还是被动获取一些的,哪怕是不情愿、不乐意、不主动。
记得近年来任教语文的时候,仅仅一个学期下来,大多数学生不自觉中都把所有单元的“词语盘点”、“必备课文”、“优秀古诗词”背过了。有的学生惊喜地对我说“老师,我没有刻意去背诵,怎么竟然背过了?”还有的学生说“我从来都不喜欢背诵,尤其是课文,想不到现在竟然会背了,原来多读就行呀”。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可不是读一两天就能达成的效果,它需要长时间地朗读,而且是一种坚持的结果。当然,坚持朗读,还能培养学生们的毅力,挑战自己的惰性,减少了课上小动作、走神现象的发生,久而久之就收获勤快、干练的良好习惯。
携手朗读,任何一个学科都会收获惊喜,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