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在两岁半时,突然有一天说话开始磕磕绊绊。“宝,宝,宝……宝宝要吃东西”,“在,在,在那里”,一开口说话,就成了这样艰难的开始。看他想说说不出的样子,他着急,我这个当妈的也着急。不过,我是个心大的妈妈,着急归着急,自己瞎琢磨了一会儿,断定多肉突然结巴的原因可能是他的语言能力还跟不上思维。
前几天,在一个姐妹群里聊天,聊到孩子说话结巴,其中一个的孩子刚过两岁,也突然出现说话结巴的情况。一个同事的孩子,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发现,两岁多宝宝说话结巴,似乎很普遍,但是大多好像随着年龄增长又都好转了。我一直凭自己的经验,认为这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毕竟阶段。不过还是对这个现象感到好奇,于是就通过度娘查到一些信息。
以下是度娘的解释:口吃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行为,2岁半至4岁最多。两岁的孩子思维迅速发展,说的技能赶不上思维的速度。往往孩子想用语言表达一种思想,但找不到合适的词藻,在“找合适词藻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口吃。这种口吃称之为阶段性的口吃,随着语言能力的进步,这种口吃现象会减少,终致消失。
我的理解是,0-3岁是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且发展迅速,其中很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用脑袋思考,然后再用嘴说出来,是一个基本的表达过程。在大脑机制的协同工作下,人们是可以边思考边说的,不过对于孩子来说,各方面发展还不完善,各种能力的协同性还未能达到“默契”,于是出现说话“断片”的情况。
拿多肉来说,两岁才开口叫“爸爸”,“妈妈”,比别的孩子晚了许多,语言能力的发展很明显地滞后于大多数孩子。经过半年,从叠词到短语,从短句到简单表达需求,到后来可以表达喜好,心情……看着他一点点进步,心里很欣慰,虽然跟同龄孩子差了一大截,但是我还是不急不躁。你问为什么不着急,我也不知道,可能我的心特别大(白眼给自己)。
表哥家二胎女儿,在多肉还只会十个字以内句子的时候,已经会跟大人抬杠了。这差距,我也是倍感无奈啊。不过仔细想一想,和家庭环境的关系还是很大的,我和小排都不是话多的人,孩子是一张白纸,没有足够的输入,哪儿来的输出的呢?好吧,都怨我!
通常情况下,排除病理因素,大部分在语言发展期的孩子说话不利索,是因为他们“急于”表达。当然,不排除一些无知家长,拿“结巴”的说话方式跟孩子逗乐,被孩子模仿。
2-3岁正是言语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是脑和嘴相互协调的过程,孩子们因为掌握的词汇量很少,表达能力有限,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要选适当的词汇,这对他们来说,是要有些困难的。当孩子出现说话磕磕绊绊的情况时,作为爸爸妈妈的我们,千万不要操之过急,以免将情绪传递孩子。
度娘说,口吃现象与口吃病有着本质的区别。口吃现象是人在感情激动或精神紧张时,因对神经中枢的干扰所出现的短暂语言不流畅现象,而口吃病则是由于心理病症所导致的一种口吃疾病。口吃多在幼儿期形成,同样,也最易在幼儿期纠正。如果在幼儿期不纠正,有时口吃可伴随终生。
所以,孩子说话出现结巴,这事儿,可大可小。
最开始,基于自己的“拙见”,每当多肉说话开始“宝,宝……宝宝……”的时候,我就没把心思放在“结巴”上,而是在他说话开始不断停顿、重复时,引导他进行表达。
举个栗子,有一回多肉从架子上拿了个橙子,跑过来对我说:“妈……妈妈,帮,帮,帮……”眼看他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还是没有说清楚。我便说:“宝宝不着急。先想一想,想好了,再跟妈妈说。”他停了一会儿,打算再尝试,见他提起一口气,稍作停顿,又吐出一口气,腼腆地笑起来:“宝宝说不来。”我说:“你是不是想让妈妈帮你剥橙子啊?”“是的。”“你可以说,妈妈帮我剥橙子。”“妈妈,帮我,剥橙子。”他一字一顿地完整说出了他的需求。我顺势夸了夸他,他露出一点小得意的表情。
多肉说话有个习惯,就是提一口气,然后一口气说很多话,不懂呼吸和说话间的配合。以至于经常说话说到最后憋不过气来,开始打结。有时候越发着急,越是卡在第一个字。我不停观察他每次说话卡壳的情景,分析可能原因,适当地用不同方法引导他。着急的时候,会让他停下,深呼吸,想一想再说。在表达不清的时候,帮助他说出来,让他跟着说一遍。在表达错误的时候,也会予以纠正。但是,我不会说,你说错了,你不对。而是说,你是想说……吗?用替代性表达的方式帮助他学会正确的表达。
在平时,陪他唱歌,念唐诗,读绘本,游戏……我这个话少的妈妈,尽量运用不同的场景,丰富他的认知和语言。
孩子敏感脆肉,需要极大的安全感和爱。所以在他出现结巴现象时,千万不要用大声喝止的方式强行制止表达,这样会使孩子内心受挫,产生沟通压力,对于一些特别敏感的孩子,这种方式还会加深害怕说话的心理。除此之外,取笑、逗乐也是不可取的。
在度娘看到一个矫正口吃的方法,觉得蛮有意思。让孩子在说话之前先唱歌,这是日本育儿之神内藤寿七郎博士提倡的矫治口吃的方法。孩子在结结巴巴的开始说话后,对他说:“来呀,让我们唱那首歌!”并开始和孩子一起唱,随便唱什么,只要是他熟悉的,都可以,唱完以后,再温和地问他:“你刚才想要说什么?”这时候,多数情况下,孩子都不会发生口吃,会流利地说出话来。内藤博士还说,这种方法曾对许多孩子作过尝试,效果很好,孩子说话有了不口吃的体会,就会对说话产生自信,经过多次练习,就能治愈。
不管实际效果如果,这是一个温和有趣的方法,当作亲子互动也无妨。
作为父母,我们以平常心对待,不呵斥,不取笑;孩子才能感到爱,不怯懦,不害怕;我们慢慢听,孩子也就慢慢说。育儿是个漫长的过程,在于日常的一言一行。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愿我们都能做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