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播出的一部古装剧《琅琊榜》,似乎一夕之间就让许多人被感动到无以复加,许久不追电视剧的我,看过几集之后,也不得不承认,尽管是“架空的王朝”“虚构的历史”却处处戳中让我感动的点――无论是古色古香的背景,还是时时流露的中华传统礼仪风范,亦或是剧情本身传达出的情怀,加之主创们一丝不苟的细致对待,随便哪个因素单拿出来,便足够让我移不开眼了。所以情不自禁的,想说些什么。
自古以来,但凡安大局,谋天下者,无不使尽心机手段,所以从现实角度来说,《琅琊榜》中的靖王其实是个理想化的角色,他正直,真诚,直率甚至执拗,按理来说,这样一个铮铮君子是不屑于参与到朝堂的明争暗斗中的,而眼前有太子与誉王针锋相对,十二年前一场赤焰旧案又让他寒透了心……正如他所说:“当年发生的事我确实不知道,我只知道当年我奉旨出使东海离开京城时,祁王还是天下敬仰的贤王,林帅还是功勋卓著的忠良,赤焰军还是匡护大梁北境的雄狮,当我回来的时候却被告知他们成了逆子、叛臣、罪人,死的死,亡的亡,我甚至连尸首都没看到一具……”深知兄长知己受弄权者的摆布,更不愿参与到权利争斗之中。然而到后来他说:“小殊,祁王兄,赤焰将士,还有千千万万的逝者之魂,你们看着吧,这个你们为之殊死搏斗,挺身浴血,殚精竭虑的万里河山,我会一步一步的守护它,到时,这清平明朗的盛世,必如你所愿!”又不仅仅是为逝者讨回公道,更是还这天下,一份清明。
光是这一字一句的台词,流露出来的心怀天下的君子气度,就足够动人心魄。而剧中布景精致,一帧一画皆成风景,满目古典中国风,更是让人移不开眼。更难得的是,那一个个赤子,历经风雪依旧不改的初心。
言侯爷曾陪梁王打天下,本来他同赤焰军主帅林燮与当今皇上,也是林殊和萧景琰一样的兄弟情深,谁知曾并过肩的兄弟会夺走所爱之人,谁知共过生死的情义竟抵不过君王的猜忌……十二年前梅岭的那场火,不知烧伤了多少赤诚的心。他甚至想到了弑君……不顾当初用命拼来的天下、不顾君臣之礼、不顾骨肉至亲、发了疯的想要毁了这由他亲手送上位的王……只为了,情义二字。
林殊不知有多隐忍,十二年前的一切一直是他忘不掉的噩梦。七万将士蒙冤而死,忠臣良将无辜担着着谋逆的罪名,杀父之仇,削骨之痛他一一忍过……并非不耿耿于怀。若是只为复仇而来,他大可借机杀了皇上便是,可是之后留这乱世却徒添冤魂罢了,这天下人何错之有呢?他是这样劝下言侯的,也是这样为这天下做的。除却私仇,他心里装的,还有这天下人间。
靖王萧景琰,所有人都道他傻。傻愣愣的守着边疆,被父亲当做棋子不受疼爱不讨欢心,又有几人能了解这十二年的坚守何其不易。他不信兄长谋逆、不信小殊叛君、不信赤焰军有罪,一个人守着这些不能与他人言说的心事,何尝不是守着那片赤子之心?他答应梅长苏相助夺嫡,却守着自己的底线原则:善良的人们不该被利用;该救的人多大代价都要救;他说:不能让那些付了真心的人们,寒了心。
誉王与太子,夺嫡之争早已挑明,而两人为了争这王位,确是发起狠来不择手段,不顾百姓流离失所。逢场作戏演得漂亮,哪一个不是为了私利野心勃勃伤及无辜。这样的人若为天下之主,怎能顾得上百姓死活?
夺嫡愈演愈烈,世道将乱……纪王的不问世事、言侯的情义风骨、郡主的南境苦守、景瑞的理想纯善、豫津的聪敏明慧、蒙挚的情义相帮,所有人都盼着,能迎来明君盛世。梅长苏再也做不回林殊,因为他负了本性,为谋划沾染了满手污秽……“我这双手,也是挽过长弓,降过烈马的。如今只能躲在这阴诡地狱里,搅弄风云了……”不甘心却义无反顾只是为这家国天下。
郡主为林殊十二年未嫁,相认却不能相守;宫羽对长苏,一心倾慕芳心暗许;就连莅阳长公主和谢钰,也能看出二十年终究还是生了情分;豫津对言阙的敬重一直都是小心翼翼,长苏帮忙抹了两人间隙;静妃与靖王的生死共担;临近结局时梁王那一番“你小的时候,我抱过你,带你骑过马,你记得吗?”一处处虽未见浓墨,浅笔素描,也可见真情。
权谋为壳,却能窥见真情;天下为局,却能归还圆满。
有人说林殊最后还是死了,这是悲剧——我却哭着笑了……
有人说这天下终是迎来明君盛世,也算值了——我却笑着哭了……
微博上的剧评说出了我说不出的心声:一部《琅琊榜》,最疼的是只存在于回忆与想象的昭昭日月。不是某些角色好,而是这个架空的故事太有情绪,入戏深,所以战鼓擂生豪情,雪落梅花间,也生悲。